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沽权证都是让股民相互残杀的风险垃圾——兼谈权证引诱股民路线图

(2006-04-09 02:39:40)
分类: 股票彩票猜想
  本人对目前管理层容许上市公司发行的认沽权证很是深恶痛绝。它们必定是把风险转嫁给证券市场即转嫁给股民的垃圾,还竟然号称是什么对价(considerations)和补偿,内在价值多少云云。  
  1、宝钢权证问题。在宝钢权证580000诞生前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政府音调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心态。作为纯粹交易品种,就宝钢权证的市场表现而言,它似乎是成功了。然而,它却给中国证券市场留下太多的思考和悬疑。
  宝钢权证是否成功,并不是政府说了算,必须市场说了算,其价格高低也不是唯一标准。当宝钢权证出现火暴上涨时,面对这种供求矛盾造成的市场表现,上交所不是利用市场手段,而是利用行政威胁恐吓形式打压降温,其实是践踏自己的信用。
  2、权证创设以及实时创设问题。上交所急忙大量创设认沽权证,一方面也许是为了与深圳的万科权证等相互抗衡、争夺资金,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深圳交易所显得冷静、稳重、客观,不与上海争一时之先,按部就班的推进权证发行,不会出现践踏信用的局面,这似乎是值得肯定的——改革创新要讲究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人性。
  后来,上交所更是变本加厉,将认购权证的创设实时化,即当天买入A股的合格券商当天就可以自行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创设并卖出。好家伙,真的把市场当成老虎机了!
  其实,上海交易所绝对做了一件愚蠢的践踏信用的事情。怎么就随便创设了武钢权证呢!?上市公司随便让这些“创设”与自己无关的权证就创设了,就流通了,那么开始对价时为什么不全部给流通股东呢?这个时候上市公司怎么一下子就鸦雀无声——严重失语呢?滥发垃圾认沽权证,是不是不尊重公司和股东尤其不尊重流通股东!?以后发行权证必须征求公司股民意见。
  如果创设,宝钢应该也要创设。否则,显然对其他权证的持有者不公平。580000不创设,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创设之后580000就会失败?这面旗帜一倒,就会影响了股改?
  可见,交易所的心态是矛盾的、复杂的。交易所、上市公司、券商各有自己的算盘呢。交易所、上市公司把股改完全当成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行政任务来完成,既然是任务,就想匆匆草就;券商——就更是想入非非了,想利用垃圾认沽权证和股民的赌博心理而套利,这种无本生意谁不眼红?岂能不知最后真正伤心失败的就是普通股民。?
  3、权证操纵问题。所有权证的走势显示,宝钢权证580000里面绝对有庄家操纵,是不是十分奇怪?!如果要创设,那么宝钢为什么不创设?是不是配合庄家,今后作为拉抬权证板块进行高抛低吸的龙头品种——如果是这样,那么实在值得怀疑!!!
  其实宝钢权证就是一个庄家操纵的交易品种,在上海交易所行政恐吓打压下,机构从0.682低价位开始吸纳坐庄的嫌疑,一面大喊不准违规,一面却在不断上涨,结果居然“成功”了——你想,如果宝钢权证价格低,11月份那几家发行权证的公司要通过股改(600005、000898、000002、600004、600900、000629)的梦想就休想得逞,投票人肯定不会投赞成票!!所以,权证实际上是一个特大的“引诱”,是为了支付对价时让国有企业失去的对价股票(份额)最小化——国有资产保值最大化——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小股民是赞成的——但是道理我们小股民必须弄清楚。所以,宝钢权证是经不起查的,也不能查它,它就是为股改而设立而拉高价格而炒做、坐庄——这个道理我们小股民也必须弄清楚。当初本人想,是不是大型国企如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绝大部分公司想要完成股改,就必须借助于权证这个工具——衍生品种,引诱大家投赞成票,然后大家炒作权证——所以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一完成股改,而对价最低。好在最近中国联通(600050)推出股改方案时没有利用认沽权证出来害人——说明交易所和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认沽权证完全就是无用的垃圾,继续发行是欺骗和愚弄股民。这是政府及其排派出机构的进步,是值得草民、股民们鼓励和支持的。
  所以,不难推理,当初权证是为股改而生的,也是国家信用在股改过程中的体现。
  不知道股改完成后,这些权证的命运如何?也许权证会发扬光大,今后大型企业都可以采取发行权证来圈钱了!
  4、权证风险问题。整体而言,认购权证如同公司的配股权利,而认沽权证如同卖股权利。这样的设计在理论上是不错,但是从投资价值和交易时机而言,认购权证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被认可的,其最终价值绝对不会变为0;但是认沽权证则是在上升市场中、有限存续间内其最终价值很可能回归于0——你想,即使股改完成后,中国的上市公司哪个会主动出钱给股民?仍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上市公司在一定的政策背景下、勾结机构庄家把股票价格拉上去,让在存续期最后阶段的认沽权证持有者走向价值归0的结局。如下是权证的波动情况:
  宝钢权证历史波幅0.300,引申波幅1.511;
  武钢认购历史波幅0.366,引申波幅0.727;
  武钢认沽历史波幅0.366,引申波幅0.544;
  万科认沽历史波幅0.336,引申波幅1.208;
  鞍钢认购历史波幅0.370,引申波幅0.719;
  钢钒认沽历史波幅0.331,引申波幅0. 590;
  白云认沽历史波幅0.281,引申波幅0.392;
  招行认沽历史波幅0.301,引申波幅0.352;
  华菱认沽历史波幅0.419,引申波幅0.335。
  其实,认沽权证的所谓波动率测算纯粹是鬼话胡诌。认沽权证简直就是发出来让股民相互欺诈、互相残杀、狗咬狗的危险交易品种,最后都要走向价值归0的悲惨灭亡结局。
  5、给王石先生的留言以及万科认沽权证垃圾问题。本人在博客上给王石先生留言。一是说在如今环境体制下,万科公司及王石本人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具备必然规律性,万科、王石不仅不值得大力推崇和学习,反而可以从万科、王石看到中国企业的悲哀,或者说中国企业、中国人的悲哀。因为,成功失败在中国社会没有必然性、没有含金量。
  还有,针对王石在他的博客上说“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本人回应说这句话错误,是因为大部分人找不到绝对的垃圾,而且甘愿人云亦云。比如,可以找到一个反例——万科认沽权证038002,无论放在哪里都是垃圾。
  他们公司宁可(即将)拿很多钱进行高管层的股权激励。其实,即使最优秀的万科公司离国际化标准化公司的要求还差的很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科所处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
  万科是最好的富有国际化特色品质的中国公司,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可是为什么偏偏要在股改时送完全、绝对垃圾一样的认沽权证呢?简直是错上加错的做法。
  有人说"投资者觉得没有价值,可以不买万科认沽权证呀。"
  岂有此理。倘若在路上故意放置很多大"石"头,那么是不是可以对开车的人说"你可以不从这里走啊!"?
  等着看,万科认沽权证到期日必然是血肉遍地!难道这不是文化制度机制环境造成的吗——明知是一条不归路,还非要让别人走,还非说是什么对价、补偿,还说购买与否要自我判断,自负其责!
  无论如何,有个绝对的原则我们必须坚守——这个市场上不能存在绝对没有价值的交易品种,而可以存在相对有价值的品种!政府失误了,难道公司也跟着错吗?简直是欺骗投资者。若不纠正,必将成为千古笑话。这个事件是万科发展历史上对股民的一个重大玩弄、欺骗、抛弃,也是践踏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文化,是万科公司和王石先生的悲哀和耻辱。
  本人提出了2条建议给万科公司和王石先生。
  第一,郑重建议万科高管层--为避免滥用政府、社会、公司诚信,建议贵公司重新考虑,是否修改垃圾万科权证的行权规则,即在3.73元的基础上(肯定是垃圾呀),万科公司专门拿出300套价值100万元/套的房子进行彩票式抽奖!!
  第二,万科公司补充发行认购权证呢,只有认购权证才是真正的对价(相对非垃圾),而认沽权证是绝对垃圾。具体做法是,基准登记日的持有者将其现有垃圾权证按特定比例换为行权价为6-10元的认购权证。
  对应的发行认购权证后,如果万科公司的大股华远集团害怕被稀释股权,那它也可以买流通股或者买认购权证行权以加强控股权利。
  6、机会在哪里?今年的三大主题投资是:资源涨价、人民币升值、“十一五”规划。从本轮行情看,有色金属、地产银行、新能源等相关板块,一直领涨大盘。资源因供不应求而涨价,是一种全球性的中长期趋势,故资源股的牛市还长。人民币升值也一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相关板块中线将继续向好。而“十一五”规划受益股的行情更是刚刚开始,因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新能源、数字电视、铁道等行业正处于一个向上的拐点,故相关股票才开始步入牛市。
  大牛市来了。
  
  
(湘安007:中国股市将于12月发动牛市主升浪!!!!!!!!
文章提交者:湘安007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认沽)权证的其他文章如下:
 
权证体现了政府信用在股市的运作
 
上海交易所践踏政府信用践踏公司、股东和股民
 
强烈建议权证创设的收益全部划入股民风险基金
 
建议吴敬琏先生带头投机权证!!!
 
580000宝钢权证若创设并大量上市则权证大跌
 
万科权证垃圾不如彩票,行权以房子抽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