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小平:用纪录片探寻复杂的人性

(2009-11-09 02:57:17)
标签:

戴小平

大地震

纪录片

分类: 新闻报道

    北川一所小学,教学楼已化为满眼废墟,一只孩子穿的运动鞋静静地躺在学校的台阶上,仿佛在等着它的主人回来……这是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地震,像中人的故事》中的一个镜头。尽管时隔近一年时间,该片制作人戴小平回忆起这一场景,眼里仍然蓄满泪水。
    这已经不是戴小平第一次为汶川大地震而流泪。在纪录片进行后期制作时,她看了几十遍样片,也哭了几十次。这部首先感动了戴小平本人的纪录片,上个月荣获了2009年加拿大电视最高奖项Gemini Award双子星奖的最佳历史纪录片,而此前摘取这一奖项的华裔电视制片人寥寥无几。
    获奖纪录片选取了成都电视台记者张倩、小英雄林浩、“芭蕾女孩”李月和一直为死去的儿子讨说法的桑军这四个不同的人物,讲述了被大地震永远改变的命运,以及希望与绝望,放弃与坚持。纪录片真实呈现了灾难降临时复杂的人性。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汶川大地震发生半年之后,戴小平第一次站到了被封城的北川县的废墟上。那是一座寂静得让人害怕的小城,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她感到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场景,想到还有2万人的尸体埋在地下,我的两腿就发软。”
    那一刻,戴小平想的更多的不是正在拍摄的纪录片,而是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无助。 
    她和剧组特意找到“芭蕾女孩”李月在地震发生时被埋的地方。这个酷爱跳舞的11岁女孩在废墟中被困70多个小时后获救,但却永远失去了左腿。“我可以想象,李月当时被埋得很深很深,3天的时间,这个孩子是如何熬过去的?”想到这里,戴小平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片中一个镜头一掠而过:漆黑的楼道走廊里,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李月快步向家的方向跑去。小姑娘至今对黑暗仍心存恐惧,她在经过走廊时总会遮住自己的眼睛。而且,每天睡觉时她屋里的灯必须彻夜通明,只要一关灯她就会害怕得难以入睡。
    从北川县城返回宾馆的那天晚上,戴小平切身体会到了李月为何会对黑暗感到恐惧。那晚,她也失去了关灯入睡的勇气。
    在整个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戴小平印象最深的是桑军和他的妻子。大地震中,桑军11岁的儿子死于学校建筑的坍塌,与他同在富新二小读书的其他125名学生也因“豆腐渣”教学楼失去了生命。桑军多次上街为他死去的儿子讨说法,不仅遭到当地政府的粗暴对待,而且因他不停在抗议,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中。
    去年11月,当戴小平和剧组工作人员找到桑军时,桑军一家人住在简陋的防震棚里。尽管距地震发生已半年有余,但桑军仍沉浸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即使是即将来到世界的新生命也没有减轻他的痛苦。“我的第一个孩子是最好的,他不可能再回来了……”摄影师拍摄了这样一个镜头:在儿子的坟墓前,桑军痛哭不止,墓碑上有一幅小照片,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子却始终在微笑着。
   “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愤怒和悲哀。”一位魁北克居民在给戴小平的信中如此表达自己对纪录片的感受。
    遗忘是人类的本性,记忆却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被无数眼眸聚焦的地震受害者,会慢慢被社会淡忘,但生活还在继续,他们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和难以痊愈的心理创伤。戴小平选择用纪录片来对抗这种遗忘,关照那些受伤的灵魂。

 

“我只拍触动心灵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创作通常被称之为“时间的创作”,这不仅因为拍摄纪录片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而且整个过程更是一种心灵与耐力的较量。
    去年11月在四川地震灾区拍摄记录片的20多天里,戴小平病得很厉害,有10多天她都在带病工作。而在后期制作时,那些悲惨甚至恐怖的场景在她眼前一遍遍再现,她一度感到无法呼吸。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戴小平非常注重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挖掘。“我只拍触动心灵的纪录片。对我而言,人性是个永恒的主题。当然,由于人性很复杂,解读起来对我是个不小的挑战。”
    实际上,在拍摄《中国地震,像中人的故事》之前,戴小平已经用自己的两部作品赢得了主流社会的尊敬。她担任制片人的《中国的信仰复兴》系列片2008年在加拿大Vision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加拿大最大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戴小平1991年离开中国,前往英国留学,1996年移民加拿大,并成为加拿大第一家多元文化电视台罗渣士电视台国语节目的创办人之一。她在该电视台一待就是11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放弃这些,心甘情愿做一个独立制片人?
    戴小平屡次向记者强调她有一种使命感。“外国媒体由于不了解中国,看待一些事情时难免戴着有色眼镜,我很想将真实的中国呈现在西方人面前。好坏、是非,则由他们自己去评价。”而纪录片这种将新闻采访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让戴小平在找到表达内心思想的途径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戴小平坦言,在媒体多年的历练对她现在做制片人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如何去采访,如何深入挖掘主题,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一个好记者在挖掘事实真相时,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探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困境,对于制片人而言同样如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制片人都有曾经做过记者的经历。

 

在两种文化之间自在游走
    今年8月,戴小平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制作和策划交流公司,她希望今后能与美国、英国等地的同仁合作。此外,她的下一部纪录片正在酝酿之中,已基本确定仍为中国题材。
    戴小平最欣赏的人是著名导演李安。“我喜欢能够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分别取其精华的人,李安就是这种人。在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儒雅和谦虚,同时兼备西方人的开放与创造力。他导演的中国题材和外国题材的电影都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令人钦佩。”
    李安对戴小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戴小平一直想拍出既能呈现真实的中国,同时又符合西方人审美趣味的纪录片,而《中国地震,像中人的故事》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实际上,戴小平从小就将自己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她的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因此家里收藏了很多中外名著,戴小平对这些名著异常迷恋。因为长时间读书导致其双眼高度近视,父亲希望她从保护视力的角度出发少读一点书,但她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而是躲到阁楼等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偷偷地读。
   “中外名著打开了我人生的一扇大门。” 戴小平坦言,她最初想出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看世界”。迄今为止,戴小平的足迹已经踏遍了近40个国家,她在那些国家寻找少年时代从书中了解的人物和场景。因此,那些异乡从未让她感到陌生。
    戴小平特别喜欢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实际上,戴小平与简•爱有相似之处:同样有着独立的个性,热爱思考,执着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她终将成功。
   “人家写的东西我看完后哭了,我也要写点东西去感动别人。”戴小平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如今,她把文字换成了影像,同样让别人感动得落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