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第一财经日报;再见,上海

(2009-03-28 04:36:15)
分类: 散文随笔

    此次出国,心中有万般不舍。不仅仅是因为父母兄姊和众多好朋友在国内,还因为,我实在舍不得放弃《第一财经日报》的工作。
  但是,反复思考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实际上,这几年我放弃了太多别人梦想得到的东西。出国前翻阅以前的相册,发现有一组艺术照,我穿着漂亮的旗袍,旁边放着一个很大的旅行箱。也许摄影师当时是无心为之,但这场景却成为我之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带着一个或两个旅行箱,辗转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北京、上海之间。有一阵子,一些好朋友在MSN上遇到我,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盛洁,你现在在哪里?”我心里窃笑,这不是现实版的“狡兔三窟”吗?
    出发;回来;又出发……
  离开上海前,这个城市用连续20多天细细密密的雨为我送行。
  离开前一天夜晚,在从英孚上完英语课回报社的途中,路过南京西路地铁站时,我停住脚步伫立很久。“85度C”的小店里溢出咖啡和面包的香味;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即将长出新芽,而去年深秋的飘落似乎只在转眼一瞬间;梅陇镇广场电影院仿佛还留着同事们的欢声笑语,而部门今后的活动中,我的身影也将不再……
  从南京西路到报社的这段路,最近几个月走了很多次。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第一财经”的大广告牌,一步步地走近,直到走到艺海大厦我那撒满阳光的办公桌。有时,郝倩坐在我旁边,柔声细语打着电话;坐在正对面的钱蕾,在认真找选题;斜对面的翟宇,总是爽朗地笑着,每一天都是那么开心……
  片刻间,我有些恍惚。在不断变幻的霓虹灯下,我意识到,确实是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刻。

    想到要离开《第一财经日报》,离开这么多可爱的同事,我的心里隐隐作痛。再想到在国外几乎要从零开始的生活,我在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开始辗转难眠。
  在上海的燕萍妹妹临别前请我吃了顿饭。在地铁快开来的那一刻,她给了我一个不舍的拥抱。此情此景,让我忆起2006年夏天我第一次独自登陆加拿大前,在北京的地铁站里,她也是这样拥抱了我,眼角还有泪花。生命真是一个轮回。近三年的时光流水不复,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依然是一个人,携带着大号旅行箱,去那万里之外的枫叶之国。
  3月10号,我在报社办好了所有的离职手续,飞回了北京。由于18号就要飞温哥华,时间比较紧张,有些朋友也没有来得及见面。很久没回《经济观察报》了,这里安放着我4年多最值得留恋的青春时光。然而,出了地铁打车告诉司机想去哪时,竟然忘记了“蒋宅口”的名字,好在那条每年秋天都会铺满金黄色银杏叶的小路还熟记在心。
  在报社附近的上海菜馆,谢红玲姐姐请我和吕尚春和姜洪桥一起吃饭。吕尚春有好几年没见了,而他几年前借给我的汪丁丁的《回家的路》,我因为当时忘记归还,索性占为已有了。
  从上海延伸到北京的一顿顿的告别晚餐,最热闹的是那个周六晚上的聚会。见到了敖虹、丽萍、芳洁、媛媛、袁一泓、宝洁、张杰……大家开了很多玩笑,聊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
  回到家,终于不像在上海那样总是失眠了。
  18号,经过10个多小时的漫长飞行后,我回到了阔别2年半之久的温哥华。再次邂逅温哥华无比纯净的天空,我很快找回久违的宁静。实际上,不管在中国时有多么浮躁,只要踏上加拿大的土地,内心都会“神奇般地”到达一种非常平静和自然的状态。我几乎没有翻阅从国内带到加拿大的《瓦尔登湖》,就已经能切身体会到当年梭罗所进行的那些思考了。
  眺望远处的皑皑雪山,看着大朵大朵的白云游走在天际,忽然想起台湾作家柏扬的一句话: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

  

 

附:几年前被摄影师安排和旅行箱“合照”的艺术照

再见,第一财经日报;再见,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