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级屌丝杜子建:微博改变中国(《入滇记》选摘1)

(2016-11-14 00:01:27)
标签:

入滇记

温星新著

杜子建

深度访谈

记者温星

分类: 【访谈对话】

超级屌丝杜子建:微博改变中国

■温星,摘自《入滇记》

超级屌丝杜子建:微博改变中国(《入滇记》选摘1)
【入滇缘由】讲学

【人物】1966年8月生于安徽贵池。作家、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华艺传媒集团总裁。有媒体称之为“微博营销之父”。著有《微力无边》《活罪难逃》《百年婚恋·蔡元培》等。


2012年9月1日午后,计划飞回北京的杜子建遭遇晚点,发微博吐槽。这趟神秘之旅由此“泄露”,原来,他是受韩国三星集团特邀,参加其高管在丽江的一次封闭培训,所讲授的主题,是《发生在微博上的电商大战》。

一个多月前,杜子建就刚来过云南。那是在翠湖畔,君悦酒店3楼多功能会议厅,整整一天,杜子建在台上演讲。主题,是他近三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实践和不断宣讲的“微博营销”。所阐述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微博正在重构中国的监督链条,改变你我,改变体制……微博,必将改变中国。”

演讲的主办者,是新浪云南频道。在杜子建眼里,即便是作为最先推出微博的门户巨头新浪的员工乃至一些高管,都并不真正懂得微博以及微博营销。他眼里的政府官员就更别说了,“官员执政能力的智商,显然低于网友造谣的智商。”

当天,台下有媒体人员、企业家和不少政府官员,包括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处长李翔昌、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办主任姚志宏等。在微博上,李姚二人也都非常活跃,并都执掌着各自所在部门的官方微博。讲到一些尖锐的观点时,杜子建扫视全场的目光,不时会有意无意地在第一排贵宾席的这两位面前停留一下,而李姚二人,总会迎上一个有点难以捉摸的眼神,同时微微一笑。

这瞬间交汇的眼神,不知是相互认同,还是彼此都不屑?

对于央视《奋斗》栏目专访和许多网友口中的头衔——“中国微博营销教父”,杜子建哈哈一乐,表示并不清楚究竟从何而来,不管自己配还是不配,他都很不喜欢。百度百科里,他的第一个头衔则是作家,第二个是华艺传媒集团创始人。他说,其实他只爱这样标榜——“我就一个超级屌丝”。

杜子建的形象,看上去确实很屌,精瘦,长发散乱,大波浪,颜色时黑、时黄、时红、时棕,目光却总是犀利,容易给人一种可以穿透人心和电脑屏幕的惊悸。

而他一旦开口,必语出惊人,更加符合屌丝嚣张而又另类的气质——

“大家为什么上微博?就两点,一个叫‘我无聊’,一个叫‘我不爽’。”

“微博是中国版的伟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 微博是腐败的曝光机,谣言的粉碎机,真相的挖掘机。“

“许多官员不是政治觉悟低,而是智商低。官员的智商显然低于网友的智商,官员执政能力的智商显然低于网友造谣的智商。”

 “拯救政务微博唯一的出路,是让政务微博的操作者‘重新做人’,写人话,办人事。“

2011年,杜子建出版了《企业微博管理手册》和《微力无边》,都蛮火——在如火如荼的微博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微博的作品,岂能不火?

暴戾少年·颓废时代

 1966年8月,安徽贵池市茅坦乡颇为殷实的杜家,添了一个儿子,取名“子建”。据说,有族谱记载证明,这个家族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后裔。年少时候的杜子建学习成绩不坏,爱读书,却并未表现出从文的任何天赋,恰好相反,倒显得有些任侠尚武。甚至,在一些乡亲眼中,他曾经纯粹就是一个横行乡里的地痞流氓。

杜子建永远记得1983年深秋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家里失火,所有家产化为灰烬。参与救火时,他的脚被锈铁钉扎破,破伤风感染,九死一生。终于奇迹般地活过来,他却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易怒、暴躁。

火灾之后,家道中落,父母相继病倒。要强的杜子建告诉自己,必须长大了,必须和姐姐一起,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六口之家。他开始一边打短工,一边拼命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想用文化来提升自己,强化自己。

无数次,杜子建觉得,自己就要被现实给压垮了,撑不下去了。他学会了酗酒,动辄喝得酩酊大醉。在酒精麻痹的脑海中,他总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某一位大侠,纵横江湖,惩恶除奸,快意恩仇。有段时间,他出门时,总带着两把尖刀。

那一年秋收季节,粮站里不收乡亲的余粮,眼见老实巴交的乡亲在那个“公家人”面前苦苦哀求,杜子建冲上前去,对“公家人”一顿暴打;在街头,有人耍小把戏骗钱,杜子建也不多话,踢了摊子,便是一顿拳脚;撞见一个乡村干部调戏年轻女子,他更是挺身而出,英雄救美……杜子建就这样用自己的拳头,打出了威名,整个茅坦乡,谁也不敢招惹他,越来越多的人远远看见他来了就绕着道走。

对于当年的杜子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暴戾的颓废时代。“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空泛的题目,浑浑噩噩地走过了许多岁月,没有思考,徒然浪费地抛掷着光阴。”追忆当年,他感慨,摇头。

当年那个沉浸其中的“大侠梦”,终究还是醒了。1990年夏天,酒后的他又打架了,对方是4个湖南人,其中一人被他打得多处骨折。他被抓了,之后,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狱中岁月·人生救赎

望江九成监狱,由此,成为了杜子建的第二个“家”。服刑期间,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救赎。

服刑之初,杜子建觉得自己彻底完了,对狱警的管教特别抵触,不时惹是生非,挑衅狱友,甚至直接对抗狱警,因此,他曾经多次被关禁闭。放风时,他会经常独自蹲坐在地上,抬起头,望着天,望着高高的墙和铁丝网,满面冷酷,一言不发。没有人能想到,这样的时候,他脑子里总在计划着如何离开这里,如何重获自由。

稍后,他放弃了这个愚蠢的念头,开始专注于自己带进监狱的那一箱子书。如此转变,让他的形象和性格也同时有了一些改变,并终于赢得了一些好感。

杜子建已经无法记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杨指导员就特别的关照自己。恍惚中,有一次他又被关禁闭时,突然,铁窗外塞了本书进来,接过书,他便看到了杨指导员的脸。

那一年春节,直到大年三十早上,别的犯人都有家属来探望,或收到家里寄来的衣物,杜子建却没等到家里的任何消息。本就一直在责怪自己对不住父母家人,一定是家人不肯原谅自己吧?想到这儿,杜子建心里比深冬的雪还冰冷。

这时,管教人员突然喊,有人来探望杜子建。杜子建立即激动地跑出去,见到的,却是杨指导员的夫人,提着满篮子的香烟、香肠、腊肉。刹那,杜子建模糊了视线。

还有一次,杜子建和其他犯人们在山脚劳动时,一块大石从山腰滚落。千钧一发之极,一侧的杨指导员挺身相救,将杜子建扑开,他自己却被石块砸中后背,身受重伤。那一刻,从不流泪的杜子建热泪如涌。

正是在杨指导员的关照和人格感召之下,杜子建在改造期间表现突出,得以减刑。后来证明,狱中这5年的改造和学习,为杜子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2月20日出狱前,杨指导员破例陪他喝了一场酒,“子建,你现在自由了。你向我保证,以后决不会再来这个地方。”杜子建含泪点头,饮尽杯中酒。

多年以后,提及曾在人生最低谷帮过自己的这位恩人,杜子建依然感念满怀,“他现在在温州,是一名反贪的检察官。年底或明年初,他儿子要娶媳妇了,我们早就约好了,我一定会去参加。”


微博达人·草根英雄

出狱后,杜子建先回故乡,后又流落上海,深感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之艰。两年多后,他写成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活罪难逃》,其中许多情节和灵感均来自于其服刑的特殊人生经历。写完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杜子建几乎虚脱,“写《活罪难逃》,是一场真正的呕吐,把以前的罪孽、恐惧和灵魂中的垃圾,全部都呕吐完毕——我终于得以重生。”

重生后的杜子建,辗转从事过许多职业。在一家中央级媒体写过新闻,拉过广告,做过生意,还参与组织或举办过世界超模的国内赛区比赛。直到后来,创建华艺传媒集团,做文化及传媒产业,主攻营销策划领域。

而在写作方面,继《活罪难逃》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传记《人物志·华莱士》、《百年婚恋·蔡元培》、《百年婚恋·辜鸿铭》、《国美商业帝国》等书。

目前依然在热销的《企业微博管理手册》和《微力无边》,更是被追捧者奉为“微博时代的必读工具书之一”。自从三年前新浪网推出微博,杜子建便成为最早期的实名注册用户之一,这两部书,便是他玩微博和运用微博扩大产业的实战经验总结。

杜子建在新浪有21万粉丝,而且,根据他的统计和分类,几乎都是官员、总编、学者及企业家等自身就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我随便发一条微博,能影响到多少人?”他用数字阐述微博的力量,“我来告诉你,理论上,能影响到三亿多人。”

“有些官员不是政治觉悟低,而是智商低。官员的智商显然低于网友的智商,官员执政能力的智商显然低于网友造谣的智商。许多官员都是想,要是那些网友都是我的属下该多好啊,那样政府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微博是腐败的曝光机,是谣言的粉碎机,是真相的挖掘机。在我看来,微博简直就是意大利伟大文艺复兴的中国版。”杜子建坚信:正如文艺复兴改变了意大利乃至全世界的艺术格局,微博,也必将改变中国。

两年前,杜子建又进了望江九成监狱——那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编导们带着他一起,回去采访一期他人生励志故事的专题节目。

央视节目的用意,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曾经一无所有、甚至“无恶不作”、还被判过刑的绝对草根,杜子建的成才之路,可资镜鉴,堪称奇迹。

超级屌丝杜子建:微博改变中国(《入滇记》选摘1)

【对 话】

关于政务微博:

放下身段,写人话,办人事

温星: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开设微博已成一种潮流,我们通常将这两类微博,统称为政务微博。我发现,许多政务微博上的话语方式依然非常官方,非常八股。

杜子建:对,但有例外。目前,政务微博中做的最好的是@人民日报。它和《人民日报》完全是两种语境,两个范式。如果你不是常年阅读微博的人,突然看见@人民日报,你会吓一跳,它简直就是“意见领袖”的翻版。目前的中国体制,对意见领袖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和警惕的,但@人民日报率先与意见领袖融为一体,这是个非常不错的趋势。它的微博选题、微博文本、微博语感、微博回应,都是一流的,令人惊喜。

温星:你觉得,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务人员是真的想通过微博,来跟广大的网民及普通公众达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吗?

杜子建:他们有这种良好的意愿,但最大的问题是放不下身段,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放下身段。所以,绝大多数的政务微博都乏善可陈,还是走传统媒体老路子,还是公告式、还是装X体,依然写的是《人民日报》体,很官方、很生硬,缺乏生动性、欢快性、及时性,更缺乏民间性。想改变,太难,唯一的办法,就是请他们去阅读@人民日报,看看《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日报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就要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人民摸不着头脑的语言。

温星:那么,该如何改善政务微博的状况?或者说,做好政务微博,最关键的有哪些要点?

杜子建:拯救政务微博唯一的出路,是让政务微博的操作者“重新做人”,写人话,办人事。让他们回到农民、回到乡村、回到田园、回到老百姓身边去。写人话,写民生,写问题,而不是天天“脱离群众”写自己的“政绩”。主动写写问题,难道会死人么?再有,就是把帖子的语境,写成生活体,而不是“会议体”。去年,山东有个警务微博,用淘宝体写出“劝在逃人员归案书”,措辞格外生动、格外亲切、格外风趣,“亲,回来吧,流落在外很累很冷很孤单”。据说,真有逃犯看了这个“亲”而投案自首了,多好!

关于微博营销:

提供答案,就是最好的营销

温星:在你的理解中,微博营销的定义是什么?

杜子建:答案,答案就是微博营销最好的定义。那么多自媒体、那么多人、那么多生活、那么多纠结、那么多问号,你找出来,给他们答案即可。百度的“寻找”是提问模式,微博上的寻找一样是提问模式。你去搜一下微博,海量海量的问号呀。搜出来,提供商品或者生活的答案,就是极好的营销。

温星:现在网络上许多人都称你为“中国微博营销之父”,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莫非这本身就是你的一种营销?

杜子建:哈哈。自从我的《微力无边》和《企业微博管理手册》出版,这个绰号就开始流行起来,具体怎么冒出来的,我还真不清楚,大概是赞誉我这两本书写得够专业吧,尤其,它们还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微博的专业书。抢了一个先机,于是就教父了。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不管我配不配,都不喜欢。我喜欢“屌师”这个称呼,因为我来自草根,来自苦难,来自城乡结合部,来自民间最底层,哈哈哈……

温星:我们知道,目前发展微博事业如火如荼的新浪、腾讯等主流门户都在忧心并努力探索一个难题,那就是微博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在这方面,你是否有可行的思路?

杜子建:我当然有思路啊!我观察微博三年,又是一个奸商,这方面的思考一定是很长时间的、审慎的、职业化的、更懂人性的、更不得罪网友的、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我只要稍稍改动一下他们微博系统的架构,就可以快速实现盈利,并直接影响他们股市的上升,甚至是几十亿的上升。但问题是,他们赚钱与我无关,我凭什么告诉他们啊?除非他们给我股份,否则,我打死不说,哈哈哈!

温星:在当前这个微博时代,你觉得微博营销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吗?

杜子建:现阶段很难。它必须跟其他互联网配合,形成影响矩阵,单一的微博营销最大的麻烦,是如何解决“跳转”的不习惯问题。除非微博实现了自己的电商。

关于网络暴力:

社会关怀足够,暴力自然减少

温星:如何看待我国已经开始推行的微博实名制?

杜子建:从个人角度,实名是经营自己的最好的路径。实名本身是一个自主行为,是基于资源原则的。络,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对社会人进行了符号化的代指,这个虚拟身份,一般都是以ID来代指。政府强制实名,是典型的不懂互联网的做法,是因为害怕谣言,但,谣言的生产基因跟实名与否关系不大。谣言的生成,是因为你自身的信息缺位,你自己的信息管理无故地留出真空,从而为谣言开了一个趁虚而入的窗口,所以,才无法控制网民的猜测。网络上的谣言,大多是因为猜测而起。你不给大家猜测的空间不就完了吗?但你做不到,因为网友不管实名不实名,都一样会去猜测。实名,谣言就会停止么?我支持实名,但我更支持自愿自主。

温星:由网民的不理性造成的网络暴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源于网络发言身份的隐蔽性,因为身份是隐蔽的,所以发表任何言论都不需要负责。这种网络暴力现象,在永州唐慧劳教案、“被充气男孩”事件、药家鑫案、李昌奎案等诸多舆论事件中,均由特别突出的体现,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事件或案件的走向及最终处理。

杜子建:网络暴力分两种,一种是个体暴力,一种是公共暴力。个体暴力是基于两人之间的过节和嫌隙,进而产生粗暴,这是社会常态,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而公共暴力的生成,是基于公愤,你触怒了大众,你激活了恻隐,那你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恻隐,是可以传染的,它的爆发跟隐蔽性无关,跟公共情感和社会关怀有关。社会关怀足够,公共暴力自然就会减少。

温星:你觉得,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网络暴力对某个特定司法案件的不良影响?

杜子建:先让那些案件光明起来,先让那些案件透明起来。

温星:当许多舆论事件尤其重大案件必须要在网民强力介入、微博猛烈发酵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推进并获得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结果,你觉得,折射出的是微博的力量,还是司法的悲哀?

杜子建:微博,本来是网友们嬉闹的地方,玩的地方,打发无聊的地方,消解碎片时间的地方。恰恰因为各种不公,才让这个本来的乐土自动生成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当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公平正义,需要借助网民力量来厘清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司法的悲哀,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社会正义,不能依赖于网民这个乌合之众群体,政府需要从根本上“取信于网民”,而不是“失信于网民”。

关于微博力量:

微博,是恃弱凌强的地方

温星:你的《微力无边》在网络上卖得很火,这似乎是对微博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一种佐证。你觉得,微博的力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进程?

杜子建:我最近在微博上写过两篇文章,其一是《微博这道坎》,人人都要过,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要做好迎接微博挑战的心理准备。微博,是侠客帝国,是恃弱凌强的地方。你贪污、你腐败、你欺压、你凌辱、你作恶、你晒富、你逞强,你试试,一个都逃不掉。无数的强人都栽倒在微博上,就是极好的例证。

我在微博上的另一个观点是“眼联网”。每一双眼睛都在联网,而且是自媒体结构的。在空间概念消失的微博上,我的眼睛你的眼睛都在和世界联网,全球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反应到微博上来,伦敦奥运会微博自发直播,就是很好的例证,不必去伦敦,我一样能身临其境看奥运。欧洲杯比赛一样如此,利比亚也是如此,叙利亚,一样。

微博现在是3.5亿用户。慢慢的,就可以达到五亿六亿,那时候,理论上,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玩微博,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记者,直播你。你怕不怕?微博,网友密度越大,社会的阴暗面就越小。微博是一种直播,也是一种修行,它将改变每个人的信用,改变多数人的文明,让每个人都尽量活成君子——君子慎独啊。

超级屌丝杜子建:微博改变中国(《入滇记》选摘1)当年我任主编的《春城晚报·人物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