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揪破耳朵的学生为何只能上网维权?
■温星
昭通镇雄县花朗乡雄路小学一名7岁女生在校内被揪破一只耳朵,缝了5针。施暴的不是外来“入侵者”,不是同学,而是曾任本校校长的班主任老师,大名梁华。根据春城晚报和云南网报道,县教育局已经迅速组成调查组,对已被停职停课的梁华及事件展开调查,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慰问。
在我看来,正如艺术史上著名的“梵高的耳朵”至今仍存猜疑和谜团,这起看似简单的“揪破耳朵”事件中,依然存在不少应当厘清和值得追问的细节。
不管是网帖爆料的“做错了一道题”,还是媒体采访证实的“没有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仅仅因为这样的原因,老师便对学生实施体罚,并直至揪破耳朵、达到缝5针的程度,究竟为什么?由于这位老师原是本校校长,不久前刚被免职改任班主任,以鲁迅先生“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质疑精神,有必要搞清楚这一点。同时,是否存在“老师威胁若告诉家长将继续被体罚”的细节,媒体应予以求证,但相关报道均未涉及。因为,从这些方面,能看出当事老师是初犯,还是“惯犯”?是一时冲动,还是习惯性地故意甚至恶意为之?而对于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处理力度,理当有着较大差别。
另一方面更加值得思考的,则是受害方的维权方式。这就是当下几乎各类纠纷中相对弱势一方不约而同采取的方式,网络发声呼吁—赢得关注制造舆论—倒逼对方当事人或相关部门—最终处理或解决事态。
这起个案维权的第一环是如何启动的,即学生家人究竟是怎样被“逼”上网呼吁求助的?学生被体罚受伤后,家长立即到学校找当事老师讨说法,媒体不曾披露个中细节,是否存在某一方特别蛮横或某一方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我认为,在客观的体罚后果面前,若老师诚意悔改、并在协商无果时主动将情况上报主管部门,是不会将学生一方逼上网络维权之路的。
实际上,在许多法治和规则框架中正常渠道均难以走通的现实之下,老百姓常常只能选择成本最低的网络维权,成功几率当然很低,只要成功那么几例,所谓的“示范效应”便很容易被放大、被效仿。于法治而言,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伤害。
客观上,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后,当地教育部门及时介入,事件已得到初步处理。当然,是否展开对当事学校师资及校风校级的整顿,新闻里未曾提及,我认为这肯定非常必要,因为“冰冻三尺”,任何个案的发生都非偶然,都有其诸多必然的原因可循。
至于当事老师对被体罚学生的具体赔偿问题,据称,双方正在协商中。希望后续的处理,能够从喧嚣的、非理性的、有着太多不确定因素的网络世界,回到理性中来,现实中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