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环保而艺术
春城晚报·春城时评·温故知星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际,两部云南本土原创环保题材影视作品的消息让我颇有些感慨。
一是微电影《滇池牧歌》举行看片座谈会。滇池作为昆明人的“母亲湖”,其污染问题常年是全体昆明人乃至云南人胸口的痛,政府为此投入数百亿巨资治理,如今,总算局部水质有所好转。这部由云南仁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作品,讲述滇池畔一位普通原住民与污染行为做斗争的故事,竟然是首部滇池环保题材的电影,请注意,还仅仅只是一部微电影。
第二是大型纪录片《森林卫士》将于世界环境日登陆央视。该片由云南云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在央视以及云南省森林公安局鼎力支持下拍摄,花了两年多时间。该片虽有着明显的主旋律色彩,最核心的主题却无疑是环保,通过破坏森林资源、盗猎珍贵野生动物等案件的侦破过程,展现出了自然环境在违法犯罪面前所遭受的重大创伤,以及一个特殊群体(即森警)为保护自然环境而付出的艰辛,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思考。
走笔至此,我又想起另一部打着强烈“云南制造”烙印的环保题材大片,那便是2012年的六集纪录片《未发现的中国》。从投入、出品方、播放平台及影响力等因素来看,《森林卫士》明显超出《滇池牧歌》,而《未发现的中国》又远甚于《森林卫士》。
这便是我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想起的第三部影视作品——《未发现的中国》一片,由美国探索与发现频道discovery联合云南本土的云文(北京)影业有限公司共同拍摄,主题为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几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及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经由discovery这一全球最强大的自然保护媒体平台在一百多个国家播出,可谓影响深远。
我特意点出了上述三部片子投资方或制片方的名字,是因为它们应该被记住。在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主宰的影视圈,环保题材的作品几乎注定血本无归,但他们还是去做了。这些作品,已经或者相信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受众起到关于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重要性的启迪,从而更好地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
类似作品,为何如此凤毛麟角?影视作品逐利决定于其商品属性,无可厚非,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艺术片精品尴尬乃至惨痛的票房个案,最近典型的例子就是吴天明的《百鸟朝凤》,远的比如《可可西里》,等等,不胜枚举。后者恰好是一部环保题材的力作。
对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云南,环保压力尤其巨大,而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的形式来传播环保理念,往往更加容易被接受。但遗憾的是,云南本土环保题材影视作品却一直奇缺,我想,这跟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缺位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影视艺术家本身而言,我认为多少都应该有点“为环保而艺术”的精神。任何门类的艺术作品,若不关注历史真相和当下的时代命运,则其生命力必将行不久远,其艺术价值也必将是短暂的,放之历史长河完全可忽略不计。而环保问题,恰是近年来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一种历史真相和时代命运,正是影视作品大可作为的一个历史舞台。
2016年6月3日春城晚报·春城时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