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2016-03-21 12:31:42)
标签:

悦读周刊

文艺复兴

主编温星

记者温星

 文艺何以复兴?
 
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温星

“已经卖出好几百本!”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外夕阳的余晖中接到我,李森兴奋地脱口而出。 

这位身着长袍、戴一副“胡适的眼镜”的中年人,今年初刚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调任人文学院院长。在外界看来,这个新岗位于他而言,堪称“双重回归”——他本就出身于人文学院中文系,更是一位著名诗人。

让李森兴奋不已的销售成绩,并不是他的任何著作,而是一本名为《学问》的书。明明是纯学术读物,却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受到追捧,在我看来,这约略够得上一桩“现象级事件”。

“或许说明,我们的努力总算还有些成效?”李森自语。

他指的,是已经连办四届的中华文艺复兴论坛。这个由李森、默默、李亚伟等当代重量级诗人联合发起、由李森担任所长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所主办的论坛,其宗旨正是“文艺复兴”。

然而,这份探索与坚守中,有着几多无奈、几多尴尬?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愚不可及”的这群人  

311日周五,晚7点半,履新人文学院不久的李森,结束院里的一个重要会议,匆匆与我会合,随即驾车去接暂住在云南大学宿舍区的林建法。这位66岁的老先生,是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华文艺复兴论坛重要成员之一。作为《学问》执行主编,他最近客居于云大,承担着大量的组稿和编审任务。

“不好意思,让您饿坏了吧?”李森毕恭毕敬搀扶老先生上车。

老人步履蹒跚,犹如“云中漫步”。见我有些诧异,充当贴身助理的林源解释:“我爸脑腔梗,行动有些不便,这几天还在针灸呢。”

到晚餐处落座,大家便聊起了《学问》。李森说,外界普遍将《学问》看作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的会刊,其实并不准确,论坛内容在书中只是第一个栏目,后面还有六个栏目,内容中西贯通、古今兼顾,都是复兴的主题。“不过,这个论坛确实是整个复兴计划最核心的平台和载体。”

本以为复兴论坛属官办,经费不愁。但李森说,他不愿向学校要钱,也舍不得花学院本就紧张的资金,因此,每办一届都得“八方化缘”。

20131月首届期间,组委会已对外透露,将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年做四届,但至今三年多,总共也就办了四届。“开始我们雄心勃勃,很快发现人力物力都成问题。若有贵人相助该多好啊,贵人肯定有,但我们还不曾遇见。这个世道,聪明人太多,文艺复兴这种没有具体效益、只有辛苦付出的事情,聪明人是不会去做的。”

忽想起《学问》中刘再复那篇对话里提到的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愚不可及”,我便对李森和林建法说:“‘愚不可及’这四个字,我拿来送给你们,还有胸怀‘复兴梦’并为之去努力的那些人,因为这实在是一件伟大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你们却在坚持。”

闻言,两位皆“心有戚戚焉”。李森扶了下“胡适的眼镜”,“是的,我们这群人都‘愚不可及’,都是憨包。在我看来,有信念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憨包。”

 

冷漠的民众和媒体 

本次采访,没能见到身在西双版纳的论坛的另一核心发起人默默。这位当代“撒娇诗派”创始人在电话里告诉我:早在八十年代初高中时代,他便意识到必须来一场“文艺复兴”,并为此发下宏愿,当时被许多人嘲笑“太癫狂”。

光阴荏苒,宏愿搁浅。直至几年前,他和李森就此事心意相投,一拍即合。“对了,还有李亚伟,我们仨好比当代文艺复兴的前三杰呀!你知道,欧洲文艺复兴前三杰就都是诗人,唯有诗人,才能担当此重任。”

若如李森与默默所言,中华文艺复兴论坛实际由满腔理想主义的诗人在具体操持、因而系属民办,那么,去年底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华文化复兴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华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则无疑纯属官办性质,甚至还有国家领导出席祝贺。

“北大的重‘文化’,比较宽泛;人大的重‘思想’,比较观念;而我们的论坛重在‘文艺’,比较具体。但其实,三者都有一些共同关注的领域。”李森分析,“我们深知,文艺复兴既是文化的复兴,也是思想的复兴,但推动复兴必须从具体行动开始,比如文艺的创作和研究,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从诗歌创作开始的,进而推及绘画,再扩展至其他领域。”

通过检索,我发现,落子于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上述两大论坛,媒体的相关报道依然是少之又少。“是的,媒体和普通民众都显得较为冷漠。这不正好证明这个社会越来越功利、民众越来越需要启蒙吗?而中国的媒体,在当下很不健全的环境中往往也比较功利,好的媒体是引领大众,坏的媒体在做小生意。”

那么,“文艺何以复兴”?对于我的这个“终极问题”,李森如是作答:“复兴不是复制,而是时代文艺精神创造性的重构。中华文艺复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的复兴,复兴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文艺精神应被主动吸吮进来并转化为新的中华文艺精神。”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主席、《学问》主编李森在论坛现场挥毫


【问与答】
每次推动复兴1厘米
 

记者: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的宗旨,可否一言以蔽之:为了复兴文艺?若此说成立,是否反证你认为中国之文艺已经彻底沦丧?此“文艺”的本质是什么?

李森:中国的文艺并没有沦丧。但由于受西方强势文艺文化的负面影响,以中华传统文艺文化为基因的、富有中华文艺精神的当代文艺已经变得岌岌可危。独立于西方文艺系统之外而自成语言符号系统的中华文艺,是那种浸润着中华文脉精神、价值、审美和趣味的文艺样式,它的本质体现在中华文艺文化的诗意语言符号系统之中。 

记者:世人普遍视云南为边僻落后之地,作为云南学人和云南高校,怎么会想到跳出来扛起“复兴”这样的大旗?

李森:中华文艺复兴人人有责,跟地域没有关系。我从来不认为我们处于责任和学术的边疆。责任和学术没有边疆,有的只是格局大小、品味高低之分。 

记者:不管文艺还是文化其作用都只能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我想知道的是,这个论坛的受众是否因为论坛的存在和诸君的努力,而有所改变?你看到了他们身上一些怎样的变化?

李森:所谓的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参与论坛的所有诗人、艺术家、学者和学子,都有可能在论坛的感召下改变自己的灵魂结构,改变自己的创作、学术研究方向和对中华文艺复兴的认同感。中华文艺复兴是一个历史过程,重在参与。我们的口号是,每次活动为中华文艺复兴进程推动1厘米。我们不是先知先觉,我们的精神是厘米精神。 

记者:四届主题:拯救汉语、母语;诗歌史书写和诗歌选本;文艺批评的问题;艺术与学术。在我看来,第二届主题相对具体,而另外三界主题都较为宏观和务虚。下一届的主题会是什么方向?

李森:命题太多,我们一个一个地探讨,定点破解学术研究和创作难题。下一届的主题,我们会讨论一个西方诗人的诗学思想和文学创作,讨论诺贝尔文学奖等。我们的论坛是开放式的学术活动,不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论坛。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主席、“撒娇诗派”创始人默默开坛祭孔


【我读过】

文艺即生活

出发去采访李森、林建法两位之前,我捧读《学问》。显然,即便对于我这样一个喜好涂鸦的文青和文化记者而言,这本书依然有点“过于学术”。

封面上老者的照片,看上去很儒雅,也很谦逊,完全不像许多放人物的封面设计,巨幅头像、浓墨重彩,不过就火柴盒般大小,而且是黑白的。我想了想,又翻看目录,才确认是李泽厚。

正如书中一文所发出的追问“谁是李泽厚”,如今,还有多少人,尤其是多少年轻人,知道这位当代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美学家的存在?

实话说,以前,他的著作我只读过一本。那大概是2010年,于丹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我在孔夫子网上淘到一部《论语今读》,随手翻了两页,便认定它足以秒杀10个于丹的100所谓“心得”。而此刻,写这篇关于李泽厚的小文时,我竟还是想到了于丹,不得不说这简直是一种侮辱。

再往前追溯10年,当时还没上《百家讲坛》的易中天曾写到过一个典故:李泽厚应邀在某大学附近某书店搞一个小规模讲座,引得一群学子注目,纷纷奔走相告:太好了,李泽楷要来了!

在我看来,作为当代硕果仅存的大儒之一,李泽厚的价值其实已被渐渐遮蔽,正如中国几千传统文艺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渐渐沦陷。而诸如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中华文化复兴论坛这些看上去过于“高大上”、因而也容易招致嘲讽与争议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应运而生,虽然所谓“复兴”看上去有些飘渺,但依然有其特定且重大的时代价值。

这本《学问》,便是当代有识之士发起“复兴运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

但我依然想指出,学术若能以更为生活化的形成来呈现,其普及才能相对容易,正如文艺复兴不能停留于各种论坛和象牙塔,而应深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因为文艺源于生活,文艺即生活,文艺又反作用于生活,让生活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1

主编:李森  执行主编:林建法 宗仁发

花城出版社20162月出版  定价48元人民币

这是一本学术读物。分为“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百家”、“文心雕龙”、“诗品”、“民国学术”、“游于艺”、“同文馆”七大版块,洋洋24万言。除海男的长卷历史诗歌《穿越西南联大挽歌》选章及其鲁迅文学奖作品《忧伤的黑麋鹿》的评论文章,其余皆为学术论文。  文艺何以复兴?一个学术论坛的探索与尴尬

 本报记者 温星/文(图片由李森提供)
 
 关键词:春城晚报·悦读周刊·主编温星·记者温星·复兴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