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鲁迅文学院同学洪峰眼里,海男还是20多年的模样,而且,一直是同时期作家中最可爱的女人,既温暖、平静,又激烈、张扬。
这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述,与我对海男的印象一致。8月22日的春晚深度人物周刊,因最近刚揭晓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而关注海男,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她:安静如斯,诡异成谜。
“安静”指生活。生活中,海男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淡、温暖、无争,当然,也有点自我、孤傲、封闭,拒绝与不熟悉的和亲友圈子以外的人交往。
“诡异”当然指作品。评论家黄玲所著评传中,称海男为“妖娆的文坛异类”。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道其异、状其妖,在那系统庞杂的80多部作品中,这位云南“土著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异类的程度,已经到了“诡异”,而且“成谜”。
在许多人眼中,海男就是一个谜。
至少十年前,还在写诗的我,对海男做了一个专访。此后偶尔联络,偶有交道,也渐渐读了她更多的作品。说实话,非常喜欢她的诗歌,但对于她的许多小说,颇有不忍卒读之感。因为,她把小说也当成诗来写,以至于她的小说在传统小说写作的“讲故事”方面大大弱化,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三无小说”——无具体人物、无具体情节、无具体时代背景。
对于此类“海男体”风格鲜明的小说的持续长销,甚至连某些圈内好友都难以理解,比如本土作家姚霏就曾对我说,他实在读不懂海男的作品,更不明白海男何以能拿拥有那么多忠实的粉丝。
记得一次签名售书,有读者误以为是海岩,发现是海男时,就失望地走开了。当时我就在现场,觉得这场景很尴尬,海男却不以为然。
海岩和海男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作家,海岩的许多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都大热,但海男的作品都注定无法改编,她也从未想过为了迎合市场而去“触电”。海男说,作家“触电”是一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个作家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在我看来,海岩们代表着世俗化的一种写作方向,而海男,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