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场婚礼(“记者眼”专栏)

(2014-03-07 10:36:25)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新闻

记者眼

记者温星

主编温星

杂谈

分类: 【随笔专栏】

三场婚礼
记者眼  温星
 

    “杨坤有32场,我才3场,不多嘛。”小军总是这样调侃自己。
    小军是我带过的一个实习生,现在昆明的一家杂志做采编。他所说的三场,当然不可能是演唱会,而是婚礼,分别在他的家乡四川、妻子的家乡江西,以及双方所在的昆明。这个不用特别说明,你懂的,因为,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一种语境——“漂族”的语境。
    在当下中国,任何一座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都拥挤着难以计数的外来人员。能够在所工作的城市扎下根,并且事业上小有成就,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即便是这部分人,也通常会有着强烈的漂泊感。
    当年《南方周末》推出“记者回家乡”系列报道时,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全国新闻同行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这可以说是关于当下年轻人漂泊感的一次集中呈现与宣泄。在这些记者或白描或煽情的文字中,几乎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沦陷,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让他们感到疏离、陌生,乃至悲哀满怀。而当他们回到自己疲于奔命的城市,总是又忍不住立即开始拼命地思念故乡。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故乡,恰如婚姻的围城。
    说到婚姻,漂在异乡的年轻人恐怕大多数都面临着和小军一样的烦恼——两口子都是外地来的“移民”,婚礼恐怕都需要举行三场,除了共同打拼的这座城市,双方的故乡多半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婚礼,其本质无非是昭告天下某某和某某是合法夫妻了,可以合法地做爱和生育,这是法律上的意义。在许多年轻人自己看来,这种仪式其实可有可无,旅游结婚多自在,或者直接领证就得,干嘛要大摆筵席大费周折?更别说还三场了。
    这样想的前提,是结婚的事儿年轻人自己能做主。现实却往往不可能这样。因为,在父母长辈看来,婚礼的“面子价值”远大过法律意义——不孝啊,你们还不结婚,让我们老脸往哪儿搁?
    因此婚礼是必须办的,而且尽可能风风光光地办,这关乎两个家族的面子。同理,对于两口子都在外地打拼的“漂族”来说,连办三场婚礼也几乎是必须的--双方故乡的亲友们,不都得给个交代吗?
    所以,在我看来,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并因此导致人才流动越来越大的当下,年轻人正常结婚不得不举行三场婚礼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三场啊,大包小包扛着礼服折腾,就像全国巡回演出。”小军看上去非常累,好在,也很幸福,“不过,肯定没有杨坤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