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会不会抢走祭竜大典?(“记者眼”专栏)
(2014-02-17 19:51:19)
标签:
春城晚报深度新闻深度事件主编温星花腰彝祭竜 |
分类: 【随笔专栏】 |
韩国会不会抢走祭竜大典?
春城晚报·深度事件·记者眼 ■温星
红河州石屏县花腰彝祭竜大典的报道,是我用大年初四至初六的时间去采访的。早上大典开始之前,和州里领导一起吃米线,我开玩笑:听说有韩国媒体来?韩国会不会抢走祭竜大典?他们可别说咱们这祭竜也是他们的呀!
有人干咳了两声,场面有些尴尬。迅即,我便反应过来了——座中的三张陌生面孔,便是韩国同行。
我开这个玩笑的心态,在当下国中普遍存在,稍微关心非遗和民族文化的人也都应该清楚。近年,韩国陆续宣传“祭孔大典”、“活字印刷”等我国国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国粹是自己发明创造的,并一一提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去年的消息还说,张衡的地动仪也被韩国印在了自己的钞票上,连造纸术似乎也要改姓“韩”了。
这样的消息,确实非常容易激起我国爱国者的义愤。但显然,义愤之余,我们更应该反思。
由于采访时间紧张,头绪多,我没来得及就非遗保护的问题与韩国同行交流。仅只是在采访过程中,与他们中中文较为流利的罗相珍有过两次交集——她无法完全听明白毕摩讲述的内容,请我辅助翻译;稍后,她提醒我,“竜宫”在山坡上的“竜树林”中,女性不能涉足,但我一定要去拍拍照才行。
我的报道中,只是提到一笔韩国媒体此行,要做一个大型的纪录片。
后来,听红河州一位领导介绍,颇有些动容。罗相珍曾就读于台湾大学,回韩国后在一所大学教书,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写的竟然是“梅葛”文化——恐怕连许多云南人都不知道的彝族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次,罗相珍是受韩国国家教育电视台特邀,以记者和主播身份,来到中国石屏参加拍摄花腰彝祭竜大典,他们素材的拍摄工作,竟然就在花腰彝乡村基层耗了达17天之久。
想到自己号称“非常有深度”的祭竜报道,不过采访了不到三天时间,而其他绝大多数媒体更是抄抄主办方发的资料、简单配发两张照片了事,我似乎便感受到了中韩两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