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2013-12-05 11:54:26)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新闻

深度事件

主编温星

怒江金丝猴

分类: 【深度报道】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一只猴子的使命

2013年12月5日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从此,人类社会便多了个美丽的传说:人是猴子变的,中国人还创造了一个与人类一样充满智慧的“孙悟空”。
    猴子进化成了人的模样儿,那是天地造化的神奇;猴子脱掉了那身毛茸茸的“外套”,直起身子走路,于是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现代社会,猴子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人与猴子有几分缘分?
    近日,怒江一只 “从天而降”的小猴,让科研人员喜不自禁。它是世界上第五种金丝猴,被称为怒江金丝猴。它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只怒江金丝猴活体。
    金丝猴是一种让人无法估摸也无法靠近的动物,科研人员总是想详细获知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状况。科研人员最幸运的时候,会找到它们的粪便或尸体,就算拍照片,也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机率。
    怒江金丝猴则更神秘,它们像鸟类一样会迁徙,常出没于怒江的高海拔山区。它们长着黑毛、鼻孔朝天,跳跃腾挪、灵活自如,每年9月份陆续出现,到次年4月份“消失”。
    一只金丝猴的实验开始了。灵长类动物专家说,这只猴子承载着伟大使命,它将有可能让一个全球最新发现、且已濒临灭绝的灵长类物种得以永存。
 

【内版正文】
人类首获怒江金丝猴活体 
这只猴子不吃香蕉爱吃梨 

 

    金丝猴对人类来说是神秘的,它的珍贵程度能与大熊猫相提并论。

    近日,世界上第一只与人类亲密接触的怒江金丝猴活体在云南怒江州发现。对于这一种群的追踪,科研人员早在3年前就展开了,在如何找到活体上一愁莫展之时,一位当地农民送来一只黑猴,被证明是怒江金丝猴。

    相关研究随即展开,围绕它所进行的研究将揭示这个种群的诸多秘密。相关专家认为,对它们的研究也是对人类生命的研究。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从天而降”
 

    今年,怒江一位农民从山里捡到了一只猴子,“猴子受伤了,就捡回来养着。”对这位农民来说,这没啥稀奇。可是,他不知道,这只被他救了的猴子对林业工作人员和科学家们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天上掉下来一只猴子”。

    为什么这只猴子让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呢?这个故事得从年初说起。

    今年1月份某天的下午四五点钟,怒江州泸水县卯照村的农民五月华去附近山上采药时,突然发现雪地里有一只黑猴。这只黑猴冻得浑身发抖。五月华喊了它一声也没有动。看着挺可怜,五月华将这只可怜的猴子背回来,后来送到了妹妹王波妹家喂养。

    在王波妹的精心照料下,这只小猴子恢复了健康,还能吃王波妹喂的梨子和苹果,并成了她家里的一员。就这样,猴子在他家生活了8个月。

    今年9月份,王波妹的丈夫五二文到泸水县林业局办事时,在林业局的大厅里看见了一张和自己家中那只猴子一模一样的照片,上面还写着:世界珍稀物种怒江金丝猴。回到家后,五二文就和王波妹商量,把这只珍贵的猴子交上去。刚开始,王波妹不同意。最终,五二文还是说服了她。

    9月21日,当五二文和妻子王波妹一起把猴子送到了泸水县林业局时,林业局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他们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后经专家鉴定,这是只雌猴,体重20市斤,今年两岁。正是科研人员寻找了数年的怒江金丝猴,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捕获的唯一一只怒江金丝猴活体。

    怒江金丝猴之所以让专家们牵肠挂肚,其中自有原因。

    2010年10月,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读到《美国灵长类学报》的一篇文章,该文由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Thomas Geissmann撰写,文中提到,在缅甸发现了全球第五种金丝猴,即缅甸仰鼻猴。该文的正式发表时间为2011年元月。

    “文章刚一出来就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有没有可能?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从文章所给出的证据看,绝对可靠。”龙勇诚提到的证据是缅甸仰鼻猴标本,活体为缅甸猎人所杀,发现地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这里与云南怒江州片马镇的岗房村接壤,两地仅一江之隔。

    这种猴子对于龙勇诚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88年,龙勇诚在大理州云龙县和怒江州兰坪县进行滇金丝猴调查时,就曾听说过这种猴子,只是没有亲眼见过。

    怒江有这种猴子吗?龙勇诚的判断是,缅甸金丝猴的发现地与我国怒江紧邻,其间无任何生态阻隔,故怒江州也一定有这种猴子。只是要在数千平方公里的莽莽森林中找到这种金丝猴,难度极大。

    他当即找到了怒江州林业局局长李海曙,“我跟他说,赶快安排人将这种猴子找出来。”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行踪难觅
 

    经过对现有材料的比较研究,一种全新的金丝猴种属渐渐浮出水面,且通过五官、体貌体征,可以初步判断为金丝猴类的一个新种。这让科考队员们信心倍增。可寻找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龙勇诚的想法得到了怒江林业部门的支持,他们接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展开了大范围的搜索。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管理局(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局)副局长林红介绍,工作组一行找到一些老猎户,将从网上下载的标本图片给他们看,“他们说,这些猴子以前见过,好像还打到过。”在走访农户和田野调查中,不少老百姓曾向科研人员反映,目睹过全身毛发黝黑、鼻孔朝天、生活在深山老林、攀爬如飞的猴群。它们在当地傈僳语中被称为“弥亚”(音),意为鼻孔朝天的猴子,因为全身体毛呈黑色,又被称为黑猴子。可以说,是一种当地世居猴群。

    寻找却是艰难的。从2010年年底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新种金丝猴考察项目在碧罗雪山展开。遗憾的是,队员们并没有找到新种金丝猴存在的确凿证据。

    2011年10月26日,怒江州和泸水县的两级自然保护局成立调查组,到泸水县片马镇进行野外调查。这支队伍包括8名州工作人员和10余名当地森管员。林红担任组长,行动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13日。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调查组一直住在宿营地。调查组下分几个小组,林红所在的观测点,距离公路步行约4小时。他们发现,怒江金丝猴一般沿山脉横向活动,于是几个小组沿山脉分布于各处,基本依照猴群行动路线设置。“第一个组若看到猴群,会通知第二个组,第二个组会提前做好观测准备。”林红介绍,金丝猴行动迅疾,1天时间可跑20公里,若受惊吓则瞬间消失。

    为配合此次搜寻,调查组还专门安排一人在山脚负责后勤,并聘请当地居民运送粮食上山补给。

    努力没有白费。片马镇下属4个村,其中3个村(片马村、古浪村、岗房村)都发现了金丝猴的踪迹。调查组发现,这个群体以家庭单位为组织活动,一只公猴领着数只母猴及小猴,若有其他公猴侵入,公猴会发出警告。公猴体重约30至40公斤,其叫声异常恐怖。片马保护站站长何贵品反映,一次他在拍照时被一只大公猴警告,该公猴龇牙咧嘴,翻开上嘴唇,发出巨大声音。

    林红介绍,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所采集的金丝猴粪便、毛发,都在第一时间进行封存,在两天内送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实验室。

    在调查组成立前10天,在高黎贡山野人山,护林员六普在巡逻时意外用傻瓜相机拍到一种全身黑毛的灵长类动物。

    今年3月,怒江州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再次在怒江州境内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这一金丝猴新种群,工作人员拍摄到了影像资料,还采集到了粪便标本。通过DNA检测确认身份,与滇金丝猴的基因差异已经存在了约57万年。

    “它是仰鼻猴,因此可以确定为金丝猴。但从外部形态上看,与已知的四种金丝猴又有着明显差异。”照片和视频传到龙勇诚手中,被证实为正是科考队员们苦苦追寻的新种金丝猴。照片上的猴子,全身只有脸部、胸部和会阴部呈白色,其他都是黑色的。

    2011年,在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由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萧文带队的科研队伍也开始了怒江金丝猴的研究。他们着重对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等地灵长类动物可能分布的地方进行面上的研究和搜寻,采取沿途走访的方式进行,这一工作两年后仍在进行。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害怕寂寞


    这只已经习惯了在人类环境中生活的怒江金丝猴,初到管理站时,显得精神萎靡。在与人的接触中,它开始有点害怕,性情烦躁,现在已经适应,而且显得比较怕寂寞,“如果工作人员聊天或者看电视,它会爬到笼子顶偷看。”

    经过1年的追踪,怒江金丝猴越来越多的习性被调查组掌握。它们喜欢生活在大树杜鹃和山香果树树林里,这些植物生长在2300米至3000米的海拔带之间,它们也因为这些食物而生存在这样的海拨条件下。

    科研人员还发现,怒江境内的金丝猴于每年9月份陆续出现,到次年4月份消失,其他时间的去向有两种可能:一是去了缅甸境内,像鸟类一样迁徙。另一去向,则可能是高黎贡山的竹林生长区。高黎贡山3000米以上海拔地区生长箭竹林及少部分的铁杉,每年4月份,竹子发芽,部分金丝猴可能到这个海拔带吃笋子。

    研究人员无法长时间在3000米以上的海拔带生活,怒江金丝猴是怎样在如此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一直是个谜。

    今年9月21日,五月华所饲养的金丝猴被送到了片马镇的姚家坪管理站,这里位于高黎贡山山脚,气候与怒江金丝猴生存环境接近。当地斥资14万元为它搭建了一个仿野生的180平米的大笼子。笼内装监控,对这只怒江金丝猴进行24小时精心养护。

    泸水县自然保护局野保处处长王兴文及两名森管员,负责照顾这只唯一被人类捕获的怒江金丝猴活体。王兴文说,这只怒江金丝猴已经习惯了在人类环境中生活,和人类一样比较怕寂寞,“如果工作人员聊天或者看电视,它会爬到笼子顶偷看。”

    那么,这只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金丝猴给它吃什么呢?人类又如何与它互动而取得信任呢?

    因为这只猴子主要是用于科研,所以现在给它的食物,都是野外采集的树叶和果实。食物是试喂后再确定的,目前确定的有17种。“一直在喂的是梨,每天喂2~3个,但有过防腐剂、打蜡的梨子它不吃”。王兴文说,在大家的理解中,猴子吃香蕉,但它根本不吃香蕉。送到管理站第七天后,这只金丝猴的粪便和野外金丝猴的粪便已经接近。

    工作人员在两个月的悉心照顾养护过程中,时常深入到猴群活动区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采集植物并尝试投喂。目前,他们掌握的怒江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有杉科、杜鹃花科、壳斗科、五加科、五味子科等植物的果实、花、芽、嫩叶、嫩茎,这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它们的食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照看“世界上第一只人类捕获的怒江金丝猴活体”,王兴文压力很大,但他没地方咨询如何喂养及预防疾病。“这些都只能摸索去做,猴子会有哪些病,这些病如何处理,都是空白。”

    11月11日,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已经和王兴文等人做了交流,介绍猴类一般性的疾病及预防,“主要是食道方面的疾病,要求喂养时不能喂熟食,只能喂生食。”

    王兴文还负责摸索这只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它几点几分睡觉,几点几分起床,每天的食物等,都要详细记录,出现异常则必须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

    王兴文发现,这只猴子睡觉时蹲在地上,双手杵着地。和人类接近,夜间行动能力差。每天下午5点半到6点半的进食量非常大,可能是为了应对漫漫长夜。它们的起居时间和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怒江州自然保护局副局长何晓东介绍,这只金丝猴有两个备用名字,一个是“黎黎”,取高黎贡山中的“黎”字,一个是“盼盼”,但最终叫什么还没有决定下来。
 

    归宿难题
 

    这只猴子最终的归宿问题,也曾存在分歧。金丝猴长年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它们习惯了那里的环境,那里的密林,那里的空气、食物以及那里的天空。如果让他们离开自己世代生存的地方,脱离结群而居的生活,离群索居,合适吗?

    根据调查组调查,目前泸水县片马镇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活动的怒江金丝猴体重一般在20~30公斤之间,稍大的在35~45公斤之间,体长在1.2米左右。数量估计在50~100只,并可能有多个种群。

    目前相关专家已给这只金丝猴抽过两次血。龙勇诚介绍,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正在研究世界上5种金丝猴的基因组,全面分析各金丝猴物种间的基因区别。“这将填补全球的科研空白。”

    龙勇诚说,他们采了好几次怒江金丝猴的粪便,交由张亚平的团队进行DNA鉴定,研究表明这种金丝猴的确与其它金丝猴物种都不同。“怒江金丝猴的确是一个新发现的灵长类物种。”

    这只怒江金丝猴的最终归宿,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王兴文透露,此前相关部门曾建议将金丝猴放归大自然,遭到动物学专家反对。

    “这只猴子才两岁,如果放回去,不能保证它能找到自己的同伴,而且它当时是怎样离群的,经历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如果把它放回山上,可能会对它造成伤害。从研究角度来说,将它关起来才是妥当的。”萧文表示,据他多年来的研究,对笼养个体金丝猴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一个频危物种,能够促进野外个体的保护,“我们至少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它生存的状况是什么,从而也能进一步促进它的繁衍”。

    萧文的观点是,这次捕获到怒江金丝猴活体,机会难得,只有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摸清这一种群的生活情况,就像当年做滇金丝猴研究一样,循序渐进地做好工作,那么,才能让这一种群得以永存。

    科学家初步调查发现,怒江州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里,至少生存着两群怒江金丝猴,其中一群容易接近,而另一群则不太容易接近,每群大约100余只,濒临灭绝,将来不排除再从野外获取一只雄性怒江金丝猴,与目前这只活体配对的可能。

    “新发现”给怒江的职能部门带来反思。傈僳族人民群众几千年一直都是捕猎为生,他们也会把这种猴子当作捕杀对象,这种猴子被他们称为“弥亚”(音)。萧文认为,不管怎样,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这就在于管理部门如何去宣传,“告诉老百姓这是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伤害他们。”

    萧文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捕杀的情况少了。而且,对这只怒江金丝猴的精心照顾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另外,怒江州林业局对此次怒江金丝猴活体收容事件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对主动上交的村民,不但不追究刑事责任,而且还适当给予奖励。萧文认为,这种方式将大大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和当地群众的关系,有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第五种金丝猴的活体能够在怒江州发现,证明怒江几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若保护工作没做好,猴子的生存环境不存在,也不会到这里来。”泸水县自然保护局副局长林红说,人类在1912年发现了世界上第四种金丝猴,相隔98年,才发现了第五种金丝猴,“由于金丝猴是灵长类动物,对它们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生命的研究。” 一只猴子的使命(春城晚报·深度事件)本报记者 邓建华 责编 高小进
 【春城晚报·深度事件/主编黄娅黎温星邓建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