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观楼之困(春城晚报·深度地理)

(2013-10-09 11:37:58)
分类: 【人文地理】

大观楼之困(春城晚报·深度地理)

大观楼之困

2013年10月9日春城晚报·深度地理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正如岳阳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以崔灏《黄鹤楼》诗、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显名一样,大观楼闻名天下,更是因为有了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作为全国十大名楼之一,昆明大观楼的历史与人文,浓缩的百年园林发展史,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更通过诗句将自然景色和人文内涵完美呈现。
    昆明大观楼是全国十大名楼之一,也是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大观楼因有“天下第一长联”而蜚声海外,也因“三春杨柳、九夏芙蓉”而深受昆明市民喜欢。
    而如今,大观楼的发展中却也遭遇种种困局:“名楼”一度被“民楼”所包围;大观楼被“大观公园”包装,而没有成为“大观楼风景名胜区”;大观楼周边有庾家花园、五家堆湿地公园,三公园仅一河之隔,却并没有形成一体……
    目前,在城中村拆迁的大环境下,大观楼周边露出了众多的空地,这也给大观楼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新的机遇。大观楼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重新定位与规划?大观楼能否“长大”,为名楼“添砖加瓦”,成为昆明一张旅游名片?这成了昆明市民的一份期待,也成了园林人士的一个梦想!
    大观楼名楼之“困”,也成了昆明园林之“困”的一个缩影。

 


    数千年往事 都付与苍烟落照
    今陷入困局 民楼围名楼待解
    大观楼之困(春城晚报·深度地理)
说起昆明的大观楼,自然会联想起那气势磅礴的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或许,连布衣诗人孙髯翁自己也没曾想到,其在清乾隆年间撰写的180字长联,被誉为了“天下第一长联”,驰名海外,更让昆明的大观楼跻身中国4大名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一起显名,更让大观楼独特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伴随着这浓郁的文墨流芳。

    历史悠悠,岁月变迁,名楼也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用它不一样的风姿连接着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如今,再入大观楼,人们依然喜欢站在楼下,放眼望滇池,并且细细默念大观楼长联的每一字句,仿佛因此能触摸古人的情怀,历史的沉淀。然而,也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越发期待大观楼的革新。因为,这一城市的文脉,不管何时,都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它特别的角色与定位,纵观古今,细数风流。

 

    追忆历史,名楼因文墨而驰名

 

    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

    大观楼历史上的胜景,从上面的诗句中可略见一二。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其实,这上面提到的近华浦即是大观楼。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大观楼始建于何时,一直存在争议。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

    从历史查阅的资料显示,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濒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历史悠久,而真正跻身名楼之列,还是得说到大观楼长联上。 正如岳阳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以崔灏《黄鹤楼》诗、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显名一样,大观楼闻名天下,是因为有《大观楼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

 

    180字长联,悉数大观楼之风韵

 

    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14字联高度概括了孙髯的长联。孙髯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180字的大观楼长联,让大观楼显名,跻身名楼之列。而如果细细咀嚼长联的文字,你或许会有穿越回历史,眼前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感受。其实,很多研究大观楼长联的学者认为,大观楼长联之所以能闻名,还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孙髯“不入流”的一种创作态度与方式。这也让我们有必要认识这样一位特别的布衣诗人。

    康熙年间,云南昆明大观楼建成。该楼西近华浦,濒临滇池草海北滨,遥对西山,凭栏远眺,青山绿水,烟鹭沙鸥,云鬟雾鬓,一时文人雅集,墨客登临,填词作诗,但无不是粉饰太平,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孙髯对此十分鄙视,他慨然挥笔,写下题大观楼长联一副,长达180字,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上联突出一个“赏”字,欣赏美景,溢于言表,描绘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池,写作者敞开衣襟、掀起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

    大观楼长联后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中国名楼,此后的文人墨客,也因这一长联,感怀历史之悠悠。

    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1983年,大观楼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大观楼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困局之一,大观名楼何谓公园

 

    因为“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可如今对外宣传的名字依然是大观公园。为此,许多人不由得担心,公园的定位会不会让名楼的角色黯然失色。

    昔日大观楼长联所描写的胜景,今日是否依然?9月23日,记者来到昆明市大观公园,站在大观楼前,细品着300年前布衣诗人孙髯翁写下的180字长联,格外感叹。

    爬上大观楼,眺望远方的西山,那一份烟雨空濛的感觉还在:远方的森林、隐隐约约的古刹、龙门,以及美丽的“睡美人”,都还在那儿静静地安睡着。远处的滇池虽已不是五百里的烟波浩渺,喜茫茫空阔无边,但依然有大片水域,讲述着曾经的沧海桑田。

    再看近处,一些绿色的小岛在滇池的周边,不像蟹屿,也不似螺舟,就像一些人工小岛。而大观楼周边,不再见稻穗、稻浪,万顷晴沙更是难觅,有的更多是一幢幢民楼与城市的建筑物。在大观楼的东、西、北面,只要仔细看,可以看到无数的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值得庆幸的是,虽没有了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旧时景致,但在公园的保护下,大观楼西面的水域依然可见众多的杨柳,人们漫步大观楼,依然可以和依依杨柳约会;大观楼的荷塘也还在,每年夏天都种植着数十种荷花供游客观赏,“三春杨柳、九夏芙蓉”的美景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也对名楼的包装与定位提出了质疑:比如现在的大观楼,一直称做大观公园,许多外省游客也会摸不着头脑地问:大观楼到底是公园还是风景名胜区?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大观楼定位于公园,那便意味着,大观楼的历史、人文、“天下第一长联”的角色无形中都被削弱。为此,许多人认为,大观楼已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观楼显然就不只是公园,而应该是风景名胜区。既是风景名胜区,就应该用“风景名胜区”来进行定位、包装与宣传。比如现今的岳阳楼风景名胜区、黄鹤楼风景名胜区等。大观楼之困(春城晚报·深度地理)
三园毗邻,能否打通成为一园

 

    大观公园、庾家花园、五家堆湿地公园都是相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规划不同,所属的产权单位不一样,三者没有形成整体。游客在大观公园里,可以看到庾家花园、五家堆湿地公园,但却无法走过去看一看。

    针对大观园名楼发展之困的调查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观公园南面的五家堆湿地公园,与大观公园仅一河之隔,两者水面直线距离不过10米,但从大观公园无法进入五家堆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也不属于大观公园。

    在2009年五家堆湿地公园初步建成时,记者就曾采访过该园的建设情况,这是一个距昆明主城最近的湿地公园,几乎与大观公园连在一起。湿地公园占地53.17亩,种植有80多种植物,通幽曲径,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五家堆湿地公园由昆明市西山区政府投资建设,湿地公园水体面积31亩,其中有大小5个池塘连成一体,修建水面栈道约300米,供游人近距离观赏各种水生植物以及欣赏景色。新建了大小拱桥4座,平桥两座,景观亭一座,及3个较大的观景平台。公园内种植了滇朴、香樟、金桂花、滇润兰等80多个品种的植物。公园里的景观水由处理过的中性水循环到各个池塘,不但保持了水体的流动,且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相当于为滇池添了一个“肾”。这个湿地公园原计划向市民免费开放,但在向市民短暂开放过一段时间后,却因维护成本提升等诸多原因而被迫关门,人们只有从门外一窥里面的无限风景。

    此外,庾家花园与大观公园也只一河之隔。庾家花园也称庾园、庾荘,系民国年间昆明市长庾恩锡的别墅,建于1927年。因其位于大观公园南侧,现在也称为“大观公园南园”。庾家花园主要由“庾荘”构成,“庾家花园”既有中国传统的亭廊阁榭,又有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园景。园中主要景点有赵鹤清所题的“寻芳深处”牌匾,石船舫以及古码头和“晋侯楼”。

    紧密相联的大观公园、庾家花园、五家堆湿地公园是否能一起并存,甚至融合?对此,大观公园管理处主任刘咏梅表示,“我们也希望这3个园能连在一起,也投点资通过架桥或修河下通道,让游客在3个公园之间往来。这样,能让3个公园成为游客的一站式游览地,取得好的经济和社会郊益。”

 

    民楼拆除,名楼期盼更大扩容

 

    昔日,大观楼被周围的城中村所包围,大有民楼包围名楼之势。如今,伴随着城中村的拆迁,大观楼的名楼发展之路也迎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庾家花园、五家堆湿地公园可以并入大观公园共同发展外,目前,大观公园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周边城中村拆迁,或许是大观公园扩容的一个契机。

    9月27日,记者乘坐大观公园西区的摩天轮,从高空看到的大观公园,环境悠美,被一湾湾水域环抱,绿树成阴。但放眼四周,扩建的城市建筑离大观公园越来越近,与此同时,大观公园附近一些民居已经被拆迁,露出了数十块大小不一的空地,有的地方还被绿化,建成了湿地。记者发现,与大观楼周边被拆出来的空地相比,大观楼显得还小了一些。

    随后,记者来到大观公园北边的大观楼新村,进入这个紧邻大观楼的村子,记者看到众多的民楼已被拆剩得只有框架,这些民楼曾逼近和包围着大观楼,形成了民楼包围名楼的景象。“我们村有70多户人家,现在只有10多户的房子没有拆掉了。听说这个地方以前准备建别墅,后来规划上说又不允许建别墅,准备建成湿地,但现在拆迁也停下来了。”大观楼新村的村民李女士与记者聊起村里拆迁的情况,表示也不清楚拆迁后的空地要如何使用。

    “在这场城中村的大拆迁中,如果能对大观楼重新进行规划与定位,增加大观公园的面积,那么大观公园就能扩容,更能发挥名楼的优势。”刘咏梅首先想到的是“三园合一”,也盼望大观楼周边出现的空地能助力大观楼的扩容。然而,刘咏梅表示,这也只是大观公园管理者目前的一个想法,梦想能否成真,尚无定论。

    其实,在大观楼扩容问题上,也有过先例,如1998年,为迎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使大观公园总面积达到了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在西区游客可看到烟波浩渺的滇池,也可以在那儿的游乐区玩大型游乐项目,大观楼的服务性、娱乐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加。本版除署名外由

大观楼之困(春城晚报·深度地理)本报记者 左学佳/文 周明佳/摄 首席编辑 鲁朵雅

【春城晚报·深度地理/主编 黄娅黎 温星 邓建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