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帽”博弈:世界遗产帽天山为何“被警告摘牌”?

(2013-09-24 09:37:18)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事件

主编温星

帽天山

申遗摘帽

分类: 【深度报道】

保“帽”博弈:世界遗产帽天山为何“被警告摘牌”?世界遗产帽天山为何“被警告摘牌”?

保“帽”博弈
2013年9月24日春城晚报·深度事件

   
    这一年,澄江化石遗产所在地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并不平静。
    去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带来了明显攀升的游客量。
    然而,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18日,在贵州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

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上,有相关人士指出:首批11个地质公园建设中,

位于澄江帽天山的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不力,排名倒数第一。
    几乎与此同时,又有关于这座国家地质公园将修编规划、缩小保护区面积的消息传出。
    或许,成功申遗仅一年多的帽天山,将陷入一场保“帽”的努力与博弈?坊间有人担忧。
    另一个令人欣慰的事情则是,以澄江化石地为核心、

投资达150亿元的帽天山历史文化项目,将在年内启动。
    发展的渴望与保护的坚守,是每个国家公园或自然、人文遗产都须面对的挣扎。

帽天山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内版正文】

帽天山申遗成功后

在博弈中变革前行 
 

    帽天山,位于云南澄江县城东面约6公里,因山峰最高处形如草帽而得名。

    月初,当我们前往帽天山时,路上一直下着雨,往来车辆稀落,只看到一群回家的羊和一位赶羊的老人。穿过写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大门,沿着一条有明显裂缝的水泥路步行约8分钟,就到了公园的核心区——澄江化石遗产地。申遗的成功,确实为这里带来了游客的增加,但并没能把人留下来,“很多游客待半个小时就离开了。”

    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合作,几个大型项目今年将陆续开工。为了景区发展,当地也在酝酿修编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地质的公园面积有可能从18平方公里缩小到约10多平方公里。

    不扩反缩,这是一种怎样的变革思维?世界遗产所在地帽天山真需要这样的改变吗?

 

    澄江地质公园略显萧条

 

    帽天山头戴3顶“帽子”: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自然保护区、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化石世界遗产地。5.12平方公里的澄江化石遗产地、2.2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就在占地18平方公里的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内。9月3日,当我们前往帽天山时,并不能确认是否能进入澄江化石遗产地。

    根据保护澄江化石地的主要地方法规——《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非经批准不得进入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不得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中也明确:特级保护区是地质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域,不允许观光游客进入,只允许经过批准的科研、管理人员进入开展保护和科研活动,区内不得设立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可以配建必要的游览道和相关设施,但必须与景观环境协调。其中,遗产地面积包括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部分二级保护区;缓冲区包括二级保护区和部分三级保护区。

    我们驱车拐上通往帽天山的两车道。一路上除了走了大半程后出现的一块“帽天山 1500米”路牌,其他大多数时候是估摸着走。下雨路滑,也没有多少车经过。

    按照路牌指示继续前行,没一会儿,来到了一座大门前,门上写着“澄江动物群”,右边一座石碑上刻着“国家地质公园”。事实上,穿过这座石碑,步行约8分钟后,我们已经站在了整个地质公园的核心区——澄江化石遗产地。

    这段8分钟的路程,是沿着一条裂缝明显的水泥路往山上走,沿途没有看到管理员,但立有不少解说性标牌,还有一些已经损坏的金字塔样的小玻璃框。

    路上看到的第一座建筑,是首次发现澄江化石的地点,展示的是化石剖面。不过因为这座半圆形建筑时常漏水没有修复,处于关闭状态。

    路的尽头,是第二座建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在这里,买过20元一张的门票后,一位年轻的女管理员引导我们开始第一项游览——看纪录片。这段约24分钟的纪录片,通过几位专家之口,讲述了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和意义。第二项游览是参观展览,在一个不大的圆形展厅内,可看到化石图片、动物复原图和化石。最显眼处是一只巨大的奇虾模型。然而,在展览馆里,因没有讲解,我们只能看着化石和模型猜想。

    晚报记者了解到,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前游客很少,2010年为7200人次。2012年申遗成功后,经过媒体宣传,游客量迅速上升,全年约1.1万人次,暑假中最多时一天就有1500人次。今年的游客量提升更加明显。

 

    村民感叹景区难留游客

 

    “不过,就是留不住人。”一位女管理员说,一般游客到这里,呆上半把个小时就离去了。如果入馆,时间稍长点。不过,不少游客一看要门票,在门口转转就走了。感叹“留不住人”的,还有啰哩山52岁的村民刘希顺。啰哩山,是澄江县海口镇新村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也是遗产地缓冲区内唯一的村庄。

    刘希顺家就在通往澄江化石遗产地的路边,“路这边是缓冲区,路那边是核心区,也就是遗产地。” 去年5月,澄江化石地申遗进入最后关键期时,村里开起了3家农家乐,其中就有他家,“我家是村里的第二家,和第一家只相隔了一个星期。”在此之前,他家4口人主要靠种烤烟维生,家里年收入约3万元。

    世代相依的帽天山出名了,这也一点一点改变着刘家的生活。

    “去年,村里派人来给我们做了培训,哪些地方属于核心区,哪里属于缓冲区。还有不能倒卖化石,要保护这里。”他说,在此之前,时常有人到村里来悄悄收购化石。现在,仍不时会有这种人上门,但不同的是,没有村民会接话。“看见有人去核心区拾柴,我们也会说的,告诉他们不能在那里拾。”他语带自豪地说:“以前外国人不知道澄江的多,但如今不知道帽天山的就少了。我们当然要好好保护。”

    对于开农家乐,刘希顺说,首先想到的是当地政府,通过提供扶持资金引导他们来做。于是,他投入了5万元,再加上政府扶持的5万元,在自家院里建起了一处餐厅,可以摆上八九桌,“生意比我之前想像的要好。”

    原先,他预想只是隔三岔五地有人来吃,但申遗成功后来帽天山的游客明显多了,现在每周最少也能有个七八桌客人,生意好时一顿就能摆七八桌。“大多数是团队,一桌8个人,300~400元。”每个月农家乐的纯收入有千余元,“虽然还不足以养活我们一家,但是随着以后人越来越多,可能会更好。”

    现在,刘希顺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帽天山能留住更多的游客。“游客玩半把个小时就走,就不一定在这里吃饭。但如果这里能有更多的玩法,说不定能把游客留住,我们生意就会更好。”

 

    多个项目年内陆续启动

 

    如何把人留住,这也是玉溪市、澄江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8月23日,在玉溪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对于玉溪未来产业将走向何方,来自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首期全球CEO代表团的专家、企业家们都把目光瞄准了抚仙湖。研讨会后,投资达150亿元的帽天山历史文化项目正式落户抚仙湖。

    这个项目由一家上海的开发商具体负责运作。这家开发商的一名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围绕澄江化石遗产地来打造“四个一”:一座新城——抚仙湖国际养生园,集康体、酒店、娱乐休闲于一身;一个景点——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以及北岸的湿地公园;一座小镇——一座旅游小镇,建设商业步行街等现代商业购物环境;一个乐园——寒武纪主题乐园。

    整个项目约占地1万亩。从规划图上来看,这个庞大的项目,除了博物馆在国家地质公园内,其他均在地质公园外,“新城”部分紧贴国家地质公园南部边沿。

    记者在沿县城主路拐往帽天山方向、行驶约4公里后,看到了这片正在平整土地的项目区。据介绍,博物馆的建设将于11月31日前启动,预计投资6~8亿元,占地约100亩。寒武纪乐园也将于12月底前动工,预计投资三四十亿元,占地约1000亩。两个项目建设周期均为2~3年。抚仙湖国际养生园预计也将同步开工。

    这名负责人介绍,最初的项目只是抚仙湖国际养生园,后来澄江县与他们协商,加入博物馆与寒武纪主题乐园的项目。整个项目的规划在几个月内完成。他说,公司看好的是这片区域的前景——抚仙湖和帽天山联手带来的综合效应。目前澄江大概每年有400万人次游客,但几乎没有带来什么大的旅游收入:大多数游客来了游个泳,就走了。帽天山也没什么可玩的。他们的项目就是要提供更多玩场,把游客留下来。以博物馆来说,他强调今后将用全新的展示手段,“如全息影像、5D电影院。”

    此外,他还提到将打造帽天山动物群化石的动漫产业——请动漫公司根据化石将动物进行复原,并让它们的形象更适合动漫产业开发。而寒武纪乐园的打造将向迪士尼乐园看齐,目前已向全球招标,预计本月底、10月初能定出方案。

 

    当地正酝酿修编地质公园规划

 

    除了宏伟的蓝图,记者还了解到,澄江县正酝酿着一个计划——澄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国家地质公园的面积有可能从18平方公里缩到约10多平方公里。”这个消息,晚报记者分别从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康、具体负责规划修编可行性报告的云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工蒋志文处得到了证实。

    根据目前专家所做澄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可行性报告,变化在于目前国家地质公园南面部分区域将被划出来。

    据了解,澄江县最早是在2011年4月提出这个想法的,当时省国土资源厅相关领导到澄江检查澄江化石地申遗的准备情况。原因是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1年9月,蒋志文接受了澄江县政府的委托,研究澄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的可能性。而这项工作,在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正式开始。

    1992年,保护初期规划中,蒋志文首次划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保护面积18平方公里,2001年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时申报的面积也是18平方公里,“但规划范围和现在的不一样。”

    蒋志文介绍,之前,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面积是不能动的,报的多少就一直是多少。2010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改变了这种情况,其中一条是合理调整、明确规划地质公园范围,规模适当。

    就澄江国家地质公园来说,蒋志文指着地图说,保护区中部偏南及周边有4个村:大坡头、小团坡、者北村、马桑塘。4个村现在接近连成一条经济带。以这条经济带为界,北边,是遗产地、缓冲区构成的主要保护区;南边,由部分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组成。“这其中是有条宽约百余米的化石带,以及两个化石点。但没有发现标识性的化石。”

    “按照要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蒋志文说,这也使这条经济带发展受限,但又没有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进行整村搬迁。因此,他在今年2月提交的修编可行性报告中提出,考虑将南部片区约8平方公里的面积从国家地质公园中分离出来。

    8月,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评审会上,这份可行性报告通过了评审。澄江县多个相关部门参加了评审。如进行修编,下一步将由澄江国家地质公园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形成规划修编报告。

    对于是否会大幅缩减保护区面积,李康表示应该不会,县里将慎重对待。

 

    遗产地保护处在舆论漩涡中

 

    此前,媒体曾报道了“澄江地质公园建设不力,被警告要‘摘牌’”,以及澄江化石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引发人们对澄江化石地保护的担心。对此,李康表示,澄江化石地保护不差钱。申遗成功后,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承诺,玉溪市将每年投入100万美元(约650万元人民币)以上对澄江化石地进行保护。

    这笔约650万元人民币的专项保护资金是否已到账?

    李康说,申遗成功后这一年,澄江更多的是在做规划工作,专项资金已在市、县财政预算内,但需要规划落实、项目确定后才会拨付使用。“市、县两级对澄江化石地的保护都非常重视,也很支持。”不过,申遗后一年究竟有多少资金用于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他表示不好统计,虽然管委会是遗产地的主管部门,但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是综合性的,涉及林业、环保、国土、水利、乡镇等部门。以林业为例,遗产地内要恢复多少林地、种什么树,具体由林业部门做,实施前林业部门会听取管委会建议。

    这是否存在遗产地多头管理的问题?晚报记者在遗产地采访时了解到,除了多个部门涉及,就在遗产地内,南古所所在区域周边由南古所管理,其余范围由管委会管理。对此,李康认为不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只是说,如果进一步理顺会更好。”

    此外,对于“被警告要摘牌”,他认为是种误读,“本来是会上老专家的建议,被转述成了国土资源部的意思。”老专家为何提出这个建议,他将原因归结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爱林补充说,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要求中包括博物馆和3D影院,这都是澄江所缺的。目前对澄江化石的展示,主要依靠遗产地内南古所研究站的展览室,以及县城内的澄江化石地展览馆。

    李康介绍,即将启动的博物馆和寒武纪主题乐园两个项目,澄江县选择与开发商合作,也是为了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

 

    “景区应更重视软件建设”

 

    对于帽天山即将发生的种种变化,作为澄江化石地的发现者,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认为:不管怎么开发,前提都应是对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保护。澄江化石地是国内唯一化石类遗产地,就是与国外化石类遗产地相比,它也是特殊的。

    侯先光说,国外化石类遗产地多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人为因素干扰很小。而澄江化石地位于农民的居住区内。

    澄江化石地理想的保护是什么样?

    侯先光的答案是,不动它,就是保护。人为的东西都不要,以维持化石地的野性,那也是化石地的特色。

    这一点,陈爱林很是赞成。在他桌上放着的一本关于世界遗产的书中,记者从中看到,在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遗产地(那里的化石与澄江化石地一样同属寒武纪),科考的科学家们就搭帐篷住在野外,那里始终保持着最自然、野性的状态。

    对于开发,相对于道路、酒店等建设,侯先光强调对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具体说来就是人的问题。游客来参观,如果讲解员水平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澄江动物化石群的故事、意义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地讲出来,游客怎么会感兴趣呢?”

    “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对软件的要求。”陈爱林介绍,其中细化到有多少科研成果。“帽天山自1997年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后,近20年没有再进行过科考化石开采,目前关于澄江动物化石群科研的成果,大都来自海口等地的化石科考。”

    如何来补上这一课,澄江县希望通过与云南大学的合作来完成,并吸引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这里进行科考。侯先光认为这是件好事,但如何合作是双方还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要组建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外,他认为科普游也需要严谨。比如说,在展示时通过声光电来还原5.3亿年前的海洋,“5.3亿年前的海洋是什么样子,我也不清楚。澄江化石发现的200种动物中,能大概复原样子的只有20多种,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娱乐性而误导了游客。”

    “通过科研带动科普游,吸引全世界的大、中学生前来。通过博物馆内标本、复原图等的展示,以及专业讲解员的引导,让游客们体会澄江动物化石群的重要性,然后再到野外去实地看,这个实地可以是地质公园内,也可以是地质公园以外的其他化石分布点。”候先光说,这才是他心中理想的开发模式。

  
   【观点】

    “澄江动物化石群分布很广,而澄江化石遗产地申报的范围小,国家地质公园能保护的面积也不多。因此,保护区内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不能再动了。”

    ——侯先光(澄江化石地发现者,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大学教授)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编的要求里面已经说明,国家地质公园有的在划面积时,都划得很大。本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就是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保护,如果你没有能促进发展,还引起诸多矛盾,这就是为什么要修编。”

    ——李康(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

保“帽”博弈:世界遗产帽天山为何“被警告摘牌”?记者 杨茜 李继升 摄影报道 通讯员李绅 责编 高小进
【春城晚报·深度事件/主编 黄娅黎 温星 邓建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