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媒体人要让社会保持痛感
2012-12-10春城晚报·人物周刊·记者温星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报告厅外人潮涌动,午后3点半,一名白衣飘飘的女子,在簇拥下穿过上千激动等候的学生队伍进入报告厅,坐到了台上的话筒前,“请问,没有更大点的地方了吗?真对不住外面那些站着的同学。”
这张白衣素裹、略显不安的面孔,所有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她就是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王牌新闻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这次,她是受云师大传媒学院邀请,来给传媒专业的学生们做一场讲座。
讲座题目是《当话筒遇上微博》。敬一丹语气温和、沉稳,话语凝练、简洁,绝不铺陈,更不激动、激愤。她两次谦虚地表示,作为传统媒体的“老人”,自己没有资格讲新媒体的话题。
但她的真诚和敏锐的思索,还是赢得了许多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处处长李翔昌,讲座尚未结束,他便迫不及待地拍照发了微博:“作为传统媒体名人,敬一丹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和解读,堪称到了一个新高度。”以云南广播电视台台长身份兼任云师大传媒学院院长的覃信刚则评价:敬一丹的讲座很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媒体同行尤其是即将或可能进入媒体行业的学子们提供不少有益的思索和参考。
亦如许多面临新媒体剧烈冲击时感到困惑的传统媒体同行,敬一丹坦承,自己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也感到有些“纠结”。而对于新闻界乃至许多普通民众都已经明显发现的《焦点访谈》越来越缺乏锋芒的问题,敬一丹表示,“我也一直期待着《焦点访谈》能重振雄风。”
11月14日演讲当晚,和一同到昆的多位语言艺术家及文化名人一道,敬一丹还在云南师范大学参加了首届中国诗歌朗诵季的专场朗诵会。
相比于下午讲座时的理性和素面朝天,晚上的敬一丹向云师大全校师生展示出了自己激情和华丽的另外一面。她朗诵了一首《我的南方和北方》:“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大雁南飞/用翅膀缩短着我的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距离……”
“遇上”就是机遇
讲座正式开始前,敬一丹向台下传媒专业的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你们谁没有看过《焦点访谈》?第二、谁现在还看《焦点访谈》,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网络上看?第三、有多少同学开了微博?
只有第三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对了,这是个微博时代,我们都遇上了微博。”敬一丹由此开始引入主题,“‘遇’,这个词非常好,遇上就是机遇。当什么遇上什么的时候,就有故事了。比如,当男生遇到女生的时候,会有什么故事呢?你们都懂的。”
台下同学们立即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随后,敬一丹结合自己进入新闻行业的职业生涯,简单说起了几次“相遇”: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她开始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那个时代,广播是最强势的媒体;后来,广播遇上了电视,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跌入低谷;再后来,遇上私家车飞速膨胀的时代,广播得以和车结合在一起,于是,交通广播台应运而生,一度火爆非常。
“过去,播音、编辑、记者的岗位也是分开的,当播音业务和编采业务遇到了一起,便产生了一个新的行当,这就是主持人。主持人的出现,也才20多年。”敬一丹告诉同学们,一定要去了解、学习新的事物,才会有更多的、新的选择,因为传统总是在遭遇新的问题。
在她看来,如今最新的问题,就是话筒遇上了微博。这,便是她当天讲座的主题,“如果说大一点,就是当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遇到了新媒体,将会怎样,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记者要有网友的传播欲
即便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这些王牌新闻栏目的团队里,敬一丹都是资历最深的,连白岩松都得恭恭敬敬地称她为“敬大姐”。
看上去,已经57岁的敬一丹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但这并不妨碍她拿自己打趣:“走在路上经常有人跟我打招呼,说我妈特喜欢你,我姥姥特喜欢你,得,搞得我跟刘欢似的。”“我特别想让同行和年轻人知道,连敬一丹这么一个传统媒体的老人,现在都不得不关注新媒体关注微博,何况大家呢?
”
北京大学每年记者节有一个传媒界的论坛,经常请敬一丹主持。让她印象特别深的是,起先的主题往往都是探讨如何做好记者如何写好报道之类,后来,就变成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记者、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等等。
被打上微博时代鲜明烙印悄然改变的,远不只是这个论坛不断变化的主题。“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存在,它对所有媒体产生的影响是渗透、覆盖、颠覆,它改变了整个媒体的生态。”
在敬一丹看来,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正在井喷式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达3亿多微博用户,“垃圾与精英并存”,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供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丰富、多元,“真相与谣言同在”,“在微博里一晚上,或许要看一个星期《新闻联播》才能治愈。”
尽管如此,“记者要有网友的传播欲”,因为,传播过程中会自觉地生成一些意识如公民意识,传播时的转发和围观也会带来力量。
监督的力量被微博放大
这种意识和力量,或许,正是微博的价值所在。敬一丹说,由此,整个社会的沟通方式、对话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变了,“这方面,公安部门就做得很好,连发通缉令都可以这样了:亲,快回来吧,包吃包住哟!”
过去,传统媒体和官方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如今,人人都有了话语权,可以自己发声,为自己代言,也可以监督公权力,人人的身份都如这个时代般多元,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越来越多的监督新闻发轫于微博,再经过传统媒体关注,再回到网络,几番来回,推波助澜,监督的力量就这样被微博放大了。
在这样的从业背景下,对于媒体人而言,想要独占资源抓独家新闻几乎不可能了。“不能独家,为什么不能独到?我们传播一个新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带着观点,带着思想?”
敬一丹向来特别重视言论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言论见诸于微博,言论是媒体的旗帜,一个媒体没有言论,就没有思想,就没灵魂。”
在这方面,她认为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比电视更有优势,报纸的社论很强大,电视上的声音和观点则相对较弱,近年来,央视也建立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但真正有影响力的电视评论员,只出了一个白岩松。新闻都看过了,为什么每周末还要再看白岩松的《中国周刊》?“因为,我们是在听白岩松的观点,他梳理中是带着态度的,选择中是带着想法的。”
“但现在,微博的言论越来越重要了,不管大事小事,老百姓都可以说。这样,让我们终于有机会、有渠道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都在骂什么。”表扬白岩松,原来,是为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主题,阐述微博言论的重要性。
让社会保持痛感
无疑,《焦点访谈》是敬一丹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整个讲座中,这档曾经号称“中国最敢于说真话的电视新闻栏目”被无数次提及。
但即便是敬一丹,也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焦点访谈》已经越来越缺乏锋芒。为什么?面对一位传媒专业学生现场提出的这个问题,她给出的回答有些模糊。
“我也一直期待着《焦点访谈》能重振雄风,我这么多年坚持着,就是因为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在敬一丹看来,《焦点访谈》的变化,一个主要原因是舆论监督大环境的问题,在中国,舆论监督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各种反舆论监督的力量并存,各种力量都在博弈。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媒体环境的改变,即新媒体的崛起而让传统媒体乃至整个传媒面临的变革,“不光《焦点访谈》,都面临这样的境地。”但不管怎样,敬一丹还是表现得很积极、乐观,“我很乐观地期待着。”
敬一丹提出一个概念,媒体人就是“职业沟通者”,“有句话叫做危机常态化,(社会上)此起彼伏地出事,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不同的话,媒体人应该做一个职业的沟通者,说话角度有更多的人之常情,更多的尊重。”
“眼不见心不烦,不是一个媒体人应有的态度。媒体人要让社会保持痛感。选择这样的职业,就得有接地气的姿态,要有自己的参照系,参照系不完全,认识上就会有偏差。”
敬一丹说,她的参照系就是新媒体,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许多欠缺,“我再说一次,我是特别没有资格在这儿说这些的,新媒体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有多纠结,所有同行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共同面对思索的问题。”
【人物档案】
敬一丹 1955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著名主持人,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党80周年等大型直播节目。曾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多次荣获“金话筒”奖。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
首席编辑/鲁朵雅 特约摄影/陆文武
春城晚报·人物周刊/主编 黄娅黎·温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