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星书评:一壶普洱小清新
(2011-11-27 16:32:28)
标签:
一壶普洱童云张宗群温星书评温星博客 |
分类: 【随笔专栏】 |
一壶普洱小清新
——我读《一壶普洱》
■温星
常喝普洱,很爱。几年前,偶尔翻翻两位好友的杂志,一是周重林主编的《普洱》,一是朱宵华主编的《普洱江湖》。但对于那些林林总总的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不太感冒。越想往深里去解读普洱,越想弄得厚重,其实,就越沉重。当然,在我所阅读的范围内,雷平阳的《普洱茶记》是个例外。作为著名诗人的老雷笔下的普洱,古铜色,古典,古意盎然,那简直就是一部史诗。
不久前,读到另一友人张宗群的一本小书,《一壶普洱》,封面设计很是素雅,不觉眼前一亮。完全是另一类感觉——小清新呀!
宗群曾为记者,六年前转身,进入普洱行业。论笔力与修养,断无法与前述三位作家朋友相提并论;论财力,更算不上多成功的商人。但她有自己的独特品牌——“倮倮”。
“倮倮”原系彝族古来的族称,本意为“龙”或“虎”。后来,一位彝族艺人把它用作了自己的艺名。成名后的这位艺人,“倮倮”,再后来,成就为了“中国民族流行乐之父”。而再再后来成为一个普洱茶品牌的“倮倮”,则源自倮倮与宗群的合作——倮倮出名字和肖像,宗群负责运营并拥有知识产权。
据说,合作不太久,出了点“麻烦”。不过,爱茶之人,自是心态平和,某次谈判之后,两人对饮一壶普洱,刹那便消泯了仇怨。此后,不再是合作伙伴,却依然是知心的茶友。
目前,“倮倮”还算不上太知名的普洱品牌,但其将彝族文化加诸于身融于一壶的独特定位,却堪称独树一帜独步江湖,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市场份额。
说到宗群和北京教授茶友童云女士合著的这本《一壶普洱》,也是颇有些独特的。类似书籍,作者无不玩深沉、装高深,唯此书,玩的却是常识。究竟什么是普洱?普洱茶如何鉴赏?古人喝茶有哪些讲究?为什么说普洱是茶中的“古董”?考究的冲泡工序有哪些?如何选茶?如何解茶?如何存茶?如何选壶和水?如何握壶,如何烧水……似乎每个问题都是常识,却又都是许多人哪怕茶友也很难回答出来的。
除这些内容,书中还穿插着许多清新雅致的片段,写了不少两位作者品茶、爱茶、惜茶及如何以茶会友的小故事、小心情,整本书由此变得灵动起来。再配上大量图片,包装典雅的普洱茶的图片,精致的茶具的图片,盛在透明茶壶或茶碗里的茶汤的图片,风情万种的茶艺师的图片,整本书更是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宗群说,写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趟“味蕾之旅”。品茶的过程,当然更是如此,而其中的妙处,我想,不仅要用味蕾、更要用心去体味才行,再灵动的文字,再活色生香的图片,都难以表达其万一。本来嘛,所谓“茶文化”、“普洱文化”,但凡爱茶而又有些灵性的人,品茶过程中,自己去悟便可。何需那么多的说道?
读到《一壶普洱》的第六章,得知倮倮普洱有12款,被命名为“十二金钗”,每一“钗”都有各自的一首词相匹配。想必许多朋友一眼就能看出,均化用自《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或其它相关诗词——
“深山中,无人识茶香。纵居那闹市中,谁知涵养?有幸尝,英雄阔达宽宏量,从此将儿女情长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方懂得壶中奥妙,许下个地久天长,一生缘总难舍弃普洱茶汤。终究是云散雾开,水凝神爽。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感伤!”
“饮茶倮倮未能忘,士行千里杯不凉。取汤煮香茗,絮语话安康。家和人宁,终有些诗情画意在心上。不管它,意悬悬世炎凉;好一壶,茶定心路更长……”
“将那红尘看破,功名利禄待如何?把这炉火打着,觅那清淡天和。再说道,杯中乾坤大,茶里知音多。到头来,谁把春错过……”
这12首倮倮普洱的“判词”,不仅写茶,还写人生、尘世,还写亲情、爱情,还写功名、利禄,颇为令人惊艳。当然,若从诗词的专业角度看,或许有点贻笑方家,但如此“包装”茶的思路,堪称神来之笔。
对于广大茶友来说,薄薄的《一壶普洱》算得上是一本易读、清新而又感性的读物。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读完后则更是有了新的收获——与宗群相识多年,竟从未听过“倮倮十二钗”的名头与神妙,改天呀,非得去跟她讨些来品品不可。
作为一向附庸风雅的文人,如果是讨钱或其它的物件,打死也开不了口。可这讨茶或讨书之类,本就是文人该干的雅事,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