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管醉驾”折射城管乱象
(2011-05-23 22:47: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嬉笑怒骂】 |
昆明“城管醉驾”折射城管乱象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关于“‘醉驾城管’是协勤”的通报,反而引起更多质疑;“0100010”——醉驾“城管”蔡明备受争议的胸牌号码,21日它真正的主人终于露面了。让人惊讶的是,真正的“0100010”号城管居然是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5月22日《云南信息报》)
套牌城管套出多少问题?
事已至此,真城管醉驾也好,假城管醉驾也罢,并非问题关键。而一出事就是“临时工”的解释,容易影响民众对城管执法队伍的信任度。换而言之,与其说人们执着于醉驾者身份真假,不如说是人们希望能正视城管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装备等存在的问题,并尽早改正之。
从新闻来看,官方解释还存在不少疑点:起初官方称醉驾者蔡明只是协勤,滇池度假区综合行政执法海埂中队副队长的解释是“不排除蔡明是购买了城管制服伪装成城管的可能性”,而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队政委陈某则直指“胸牌号‘0100010’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正确号码是0101010。”
事实上,这些解释非但没有让人弄清什么,反而起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糟糕效应。首先,假设蔡明自己购买城管制服伪装城管,疑问则是,蔡明本身已是协勤,一般百姓压根分不清协勤和真城管的差别,蔡明伪装城管的动机在哪呢?对此,蔡明本人也予以否认:“我吃多了,买那些东西来整哪样?”
应当说,就算蔡明私自购买城管制服伪装城管,但蔡明上街执法办事非一朝一夕,难道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就没有人发现一个人这个伪装城管?究竟是没有人看出来,还是有人看见却假装看不见?
第二个疑问颇具讽刺意味,胸牌号“0100010”的主人居然是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明维。这也意味着,“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才是一句假话。支队政委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底”!想必政委与副支队长已相当熟识,岂能不知道她的最基本的情况?再说,对于城管而言,制服标志牌编号规范等应属于基本常识,领导对这些常识都如此陌生,看来“提升城管工作人员素质”还真的相当有必要。否则,连城管都不认得自家人,岂不让人贻笑大方?
□邓子庆(湖北武汉 评论员)
自查自纠别“一半清醒一半醉”
醉驾“城管”蔡明备受争议的胸牌号码真正的主人终于露面了。值得欣慰的是这位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明维表示,从蔡明这件事情反映出城管有些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队员的培训和管理,利用城管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年,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会更严格。
醉驾“城管”只是冰山一角,暴露出了城管工作的诸多问题,如果一定如张明维所言要进行自查自纠,还应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予以探究、彻查,找到根源和本质,切不可“一半清醒一半醉”。
城管高层似乎应该做到三个反躬自问:其一,仅是“着装”“醉驾”的问题吗?显然这只是表象,本质上说明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不严、作风散漫,出现“醉驾”“乱着装”绝不是偶然,即使不出现蔡明也会出现“李明”,即使今天不出现明天也会出现,即使不出现“醉驾”也可能出现“咆哮”。
其二,谁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基层工作好与坏,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上级部门的要求严不严,所谓“上行下效”,“保持一致”。如果对基层平时要求不明、管理不严、监督不实、处理不力,说明上级部门工作也没到位,势必造成基层的松懈和散漫。
其三,只是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吗?仅就“0100010”这个号牌到底是否城管号牌,两位算是高层的管理者解释竟口径不一,足见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高。上级要给下级做榜样、作表率,个人素质和能力也会影响人、规范人。
在此,有必要提醒一下,不要简单地把问题推给基层、责任卸给基层、板子打到基层、自查自纠只开展在基层。如果对高层的决策、教育和监管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无疑只是“一半清醒一半醉”,当心这“醉”又会惹出新的麻烦、造成新的“丑闻”。
□爱民(湖北咸宁 公务员)
城管形象岂能再容他人抹黑
5月18日,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在汉出炉。报告认为,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这一形象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报告还指出,不善于“声誉管理”、放大效应和公众形象刻板化,是城管网络形象呈现负面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城管被妖魔化,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就城管自身而已,这样的标签会给他们的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工作难度;对民众而言,也会增加抵触情绪,容易在城管执法的过程中出现不配合行为或过激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悲剧,如早前沈阳小贩夏俊峰杀死两城管被判死刑,就让人泪流满面,再提谁是谁非也无事于补。
从这个角度来看,城管的形象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善,一方面要求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纪守法,不滥用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城管人员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呵护自身形象,坚决杜绝假冒者败坏城管形象。此外,城管人员还可以利用多种媒介手段,主动传达亲民态度,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改善其公众形象。
虽然如今真相已经大白,不容置疑,如果这个醉驾者不是冒充城管身份,显然不会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更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城管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陷入万劫难复之地。
显然,醉驾“城管”带给人们的启示,除了说明醉驾必须严防死守之外,也告诫我们在城管形象如履薄冰的关口,已经容不下太多无辜的指责,这应该是当前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谨记的。甚至说,城管形象已经不再是城管个人的事,而是公众集体的事,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呵护“城管”这个曾经令人头疼的孩子。
□廖水南 (重庆 媒体评论员)
砖拍“醉城管”到底谁最疼?
说实话,公众之所以对穿制服的蔡明拍砖,并不是因为蔡明个人的“醉”,而是惧怕城管执法部门公权也“醉”,最起码不愿看到私家车主那身制服的醉酒和那张“省委出入证”的权力显摆,与其说是对穿制服蔡明穷追猛打,不如说是对城管部门寄予更高的期望,在公众担忧与期望的矛盾心理纠结下,“醉城管”被推向舆论的风头浪尖也就不足为奇了。
穿制服的蔡明不是城管,是协管员;胸牌号码“0100010”不是蔡明,是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醉城管”事件的主角蔡明被开除,城管部门近日将会对城管制服开展集中清查行动,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从表面上看,既然真相已经水落石出了,城管部门也引以为戒了,那么“醉城管”的风波可以就此收场了,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个问题:公众拍砖“醉城管”,到底疼了谁?一个“醉城管”事件引发社会疼痛的不仅仅是一个城管,而是所有被赋予公权的部门都应感到脸红,都应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公权一醉酒,社会很受伤。
蔡明醉酒,损伤了社会的神经,每个公权的部门都应拿着“醉城管”的镜子好好照照自己,不可否认,尽管大家把公权的期望寄托于人员素质,但是人员素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我们无法一下子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那么不妨先从哪些工作还不足,哪些措施还需完善等开始,用制度来约束行为,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这无疑是公众拍砖最大的社会意义。
今天公众拍砖了“醉城管”,明天公众会不会拍砖“醉××”?但愿“醉城管”的砖真正拍在了公权的七寸上。蔡明可以醉,城管不能醉,希望“醉城管”是最后一个负面形象被放大、被拍砖的“舆论灾难。”
□吴献坤(河北内丘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