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星:《高原雄鹰》后记

(2010-07-09 17:23:49)
标签:

温星

高原雄鹰

后记

分类: 【众议温星】

温星:《高原雄鹰后记

 

  2008年7月中旬的一天,上年度的两个奖项揭晓:《天涯海角·云南精英》被评为云南"名专栏"(即云南新闻奖专项奖);栏目中全国政协常委、当代国画和雕塑大师袁熙坤的报道,获得云南报业新闻奖一等奖。
  总编室通知领两个证书时,我正着手开始收集整理这个系列的稿件——为结集出版做第一步工作。
    两个奖项可谓不大不小,但恰好为持续一年有余的《天涯海角·云南精英》专栏画上了一个还算差强人意的句号。

 

1

  这个深度人物报道专栏,是《生活新报》于2007年5月18日开始推出的,每周或隔周一期,每期用一到两个整版篇幅,对一位从云南走出去的高端和精英人士进行报道,挖掘其曲折的奋斗及人生历程,抒写其内心的"云南情结"及与云南家乡的血脉渊源。

  聚焦某省籍贯分布在国内及海外的成功人士,并以专栏形式连续性地进行报道,如此创意,堪称独特而又新颖。这个策划,是报社好几位中高层领导一起制定的。报社的策划意图是:天涯海角地追逐,天涯海角地寻访,不惜"血本",只想为读者呈现天涯海角的风景,和那些天涯海角的精英。

  人就是最美的风景,尤其是那些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在各自截然不同的岗位和人生定位上,他们功勋卓著,影响深远,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更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常人所无法比拟的杰出的贡献。

  我被指定担纲主创这个全新栏目。

  在后来一年多的过程中,该专栏成为云南平面媒介中有口皆碑的人物栏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其中,包括多次来自于省委宣传部和我个人所在的作家协会的书面赞赏,其中颇多溢美之词。

  宣传部有一句书面评价针对我个人:"该栏目从策划、选题、采访、写作,再到后期的编辑制作,均由记者温星一人独立完成,实在难能可贵。"

  这句表述应当加以纠正:栏目总策划是总编辑贾明,副总陈磊、编委王利平及几个部门负责人也都曾参与其间,是他们一起梳理出了总共近百人的云南籍在外精英人士名单;中间环节是我负责,即具体人物的联系沟通、采访及写作成文;而后期的编辑,则是由多位编辑参与共同完成的。我何敢居功?

  但实际上,这个栏目,确实成为了我个人的专栏,并被打上了我个人的强烈印记。客观而言,具体操作中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也基本都是我在扛。

 

2

 

  难在何处?

  首批候选名单,几位身份极其特殊的大人物赫然在列: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朱九思(祖籍云南墨江)、北京军区司令员朱启上将(曲靖人)、最高人民法院姜兴长副院长(楚雄人)……

  "这些都是从云南走出去的真正的精英,也是我们的骄傲,一定要把他们采访到,每人两个整版!"当时直接分管这个栏目的副总陈磊豪情壮志地下令。

  我接过名单,同样充满豪情地看了看,立即就有点傻眼了--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

  客观而言,我所供职的媒体,是在云南尚堪称主流、但在全国影响相当有限的一份地方性日报。这类报纸,在采访一些全国性及国际性重大新闻或名人时经常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采访之前的联系和沟通环节,往往就直接被采访对象给拒于千里之外。这种拒绝,有时比较委婉,有时,则是毫不留情面的揶揄和冷眼--"什么,你们这样的报纸也来采访如此重大的新闻?不方便,没时间!"

  我和相关领导一起分析采访到这些人物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朱启司令员系中国军界要员,除了军衔和职务,互联网上检索不到他的任何资料,他的所有情况恐怕都属于'军事秘密'范畴,能报道吗?美国国防部那位滇籍副部长肯定在美国,怎么才能联系上?即便回到中国来了,他会理我们吗?"

  以上分析,肯定令不少业内人士发笑--我们不怕别人笑话,作为以创新和提供独卖新闻为核心追求之一的新锐报纸,我们一向坚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老话。

  2007年4月底,我第一次负命北上,到北京采访第一批云南精英。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我飞了七趟北京,还到过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及香港等大城市,因为这些大城市精英人士非常集中,其中就有不少是从云南走出去的。

 

3

 

  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我几乎都会碰壁,有时,光预约一个"大人物"就要花上两三个月时间,反复联系,反复发公函和采访提纲,反复沟通。

  为预防一联系人家就说"你马上来吧,我正好有点时间"这种情况,给每位计划采访对象打第一个电话前,我都会在互联网上检索此人的所有资料,认真阅读、分析,并拟好详细的采访提纲。以至于,现在闲着没能派上用场的提纲还有十几份之多。

  也有不少原本对我毫无兴趣,突然就改口连称"欢迎"的采访对象。

  比如著名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俊杰。他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纳西学者杨福泉是中央党校同学,而杨老师与我又是缘悭一面但神交已久的老朋友。

  杨老师介绍我到北京找赵老师采访,赵在婉拒之后突然又来电话说:"温记者,我特意搜出你的博客,看了一些这个专栏的文章,真不错,我愿意接受你采访。你来我家里吧。"

  赵老师谦逊而又平易,和我所采访过的大多数"云南精英"一样。

  我想尽力表达和挖掘的是,这些精英人物耀眼光环之下平凡的一面,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对于少小离去的故乡云南,他们都怀着一种浓浓的情结,虽然奋斗在故乡之外的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度,却都在努力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为故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能面对面采访到这些人物,我何其有幸。这虽然离不开我个人的努力,但显然也得益于我所供职的《生活新报》虽立足云南,却能辐射全国,胸怀天下。正如我的好朋友、著名大律师刘胡乐那毫不吝惜的溢美之辞:昆明很小,但《生活新报》的视野和魄力很大。

  地处偏远,所以有些云南人畏缩地窝在家里,妄自菲薄;志存高远,所以有些云南人勇敢地走了出去,锐意拼搏。后者,成为了精英,成就了事业。

  也成就了我们的《天涯海角·云南精英》这一大型人物专栏。

  为这个专栏奔波于北京的时候,我曾在博客上这样记述--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记者的我,带着沉重的采访任务来到首都,就像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一样迷茫。依然记得,我无数次在盛夏的季节挥汗如雨,用至少三个小时的时间,挤近50站的公交车,去到北京大学或中央党校,只为采访一位约好的云南籍教授;依然记得,北京的夜总是来得很早,往往一天的工作尚未完成,刮着沙尘的天空就已经黑尽;依然记得,位于东四环的宾馆停电的那一晚,天气暴热却没法开空调,我半夜爬起来冲了三次冷水澡,结果重感冒,第二天在赶往下一个采访的街头鼻涕长流,狼狈不堪……"

  "其实这些都不值一提。不管有多难,整个《生活新报》都会为此而努力。我出发了。我在去的路上,读者所关注的精英的故事就已经在回来的路上。这个专栏做得很累,但也很快乐。"

 

4

 

  这些年来,我曾有一些诗歌、散文及新闻和时事评论作品,被收入各种形式的文集,但真要说得上"书"或"著作"的,此刻读者手中所捧读的,是我的第一部,"处女作"。

  而这同时也是自2000年"涅槃重生"以来,《生活新报》新闻作品结集出版的第一本书,第一部能在某种程度和某个领域折射新报历程的著作。

  我相信业内的这样一句话:一家新闻媒体,不管发展了多久、发展得多好,只有当出版过一些著作的时候,她才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部专栏作品结集出版的时候,应该感谢的人有很多--我没法不落这个俗套。

  首先,当然是报社相关的领导和同事,这主要是出于工作关系和对于新闻事业的共同追求,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三位社领导,贾总、陈磊、利平,及负责专栏编辑工作的宋宏亮、陈凿、李天祥等同事;

  其次,是一直很看重这个栏目的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包括伍皓、王晋云、龚非、李翔昌、龚萍、董保延、欧兴义等等。其中,伍皓还以宣传部领导、师长和朋友的三重身份,为我作了本书的第一篇序,颇多溢美,令我汗颜;

  还有,就是为我撰写评论的几位各界名流:第二炮兵部队文艺创作室主任徐剑大校、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副院长、原省作家协会李霁宇副主席、全国知名的刘胡乐大律师及网络界叱咤风云的写手边民。他们都比我年长许多,有的甚至已愈花甲,身份和职业也各不相同,但与我都有着同一种关系,那就是以文相交的"文友"--有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好友,有的,则至今仍缘悭一面,神交而已。

  在进入"云南精英"专栏的人物中,我想特别感谢的是中国铝业公司副总敖宏、国家乒乓球队领队黄彪、北京大学的缪佟和教授、在美国大学主持中国书法教学的樊端然教授,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二炮的徐剑大哥。他们都是因采访结识进而交善的兄长和老师,在这个专栏实施的过程中和我其他的一些工作中,他们热心地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而其中的樊端然教授,还亲笔为我题写了本书的书名。

 

5

 

  这份应该感谢的名单,难免有所疏漏,恕我无法详尽。

  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某年,我曾在报社年终特刊的社论里写道:"我们感激数十万、上百万计的《生活新报》读者;我们感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以及关于它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感激所有的鼓励与关爱,所有的艰辛与挫折,乃至所有或客观或恶毒的批判。"

  "云南精英"这个栏目,遇到过很多困难、阻力,也留下了诸多遗憾--这些,贾明总编辑已经在给我写的第二篇序里有所阐述。能坚持做完第一阶段,确实非常不容易。感谢报社领导,充分地放权给我,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在全国"飞来飞去",结识和采访那些云南籍高端人士--这种做法,通过第一阶段的实施和作品的结集出版,可以看出是很成功的。仅此一点,就足见新报管理层的睿智和民主。

  《生活新报》能走到今天,更是谈何容易!新报在发展,新报在不断地行进之中,虽然道路并不平坦。

  2010年2月,早春季节,她就将迎来"涅槃重生"十周年的生日。在此,作为《天涯海角·云南精英》栏目执行者的我,想代表所有曾为这个栏目付出过的"幕后英雄"们,把这部书献给新报十周年华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