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永才:十年新报正芳华(十年新报系列1)

(2010-03-09 20:43:03)
标签:

张永才

生活新报

温星博客

重庆晨报

文化

分类: 【访谈对话】

张永才:十年新报正芳华(十年新报系列1) 

曾任本报执行社长、总编辑,现为《重庆晨报》总编辑
张永才:十年新报正芳华

  
  温星按:今年2月28日,是《生活新报》改版复刊“涅盘”重生十周年。十周年的盛大庆典,将于3月26日,在超五星的世纪金源大酒店隆重举行。而十周年庆期间的十大系列活动,虎年春节之后就已经陆续展开。
  记录新报十年历程的厚重之作《新报十年:我们》,正在加紧编辑中。该书将于3月下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书中对新报史上及现任共12位老总的回访与对话,由温星负责。

  今日起,“云南第一博”将陆续选发该书中的系列篇章,为《新报十年:我们》的出版预热,更为新报的十年庆典祝贺。

 

  温星:才哥,当年许多新报人都叫你"才哥",现在还这样叫,感觉特别的亲切。作为新报改版复刊之初的"三驾马车"之一,和曾经的第二任法定代表人、执行社长、总编辑,你觉得新报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永才:谢谢我的亲爱的同事,大家这么称呼我,我感到很温暖。
  《生活新报》复刊10周年,这让我特别感慨,想起从2000年到2004年在昆明的那一段时光,就有无数的往事涌上心头。那是我人生中非常值得珍惜的一段日子,也是我职业生涯重要的一个成长期。
  从一个媒体采编一线的"技术骨干"成长为一个媒体管理者,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代媒体职业经理人,具有偶然因素,但是我们见证了、经历了、参与并推动了云南报业的市场化之路。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所有有传媒理想的人都可以轻易获得的。是云南人开放的胸襟才让我有这样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因此,在任何时候我都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这片红土地。
    《生活新报》的发展是极不容易的,最初的艰难和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生活新报》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文化底色不仅推动了新报的发展,而且成为许多有《生活新报》经历的年轻人重要的职业精神。离开云南已有6年了,但常常牵挂《生活新报》,隔三差五地收到云南的报纸,经常对比几张报纸,看到《生活新报》一点一滴的进步,非常欣慰。总的感觉,报纸越来越成熟。10周年应该好好总结一下我们的得失,以迎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温星:你现在担任总编辑的《重庆晨报》是一家区域性的强势媒体,能不能通过分析新报与这张报纸的差异,来给新报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张永才:《重庆晨报》已经创刊15周年了,是中国第一批都市报,她的发展与新报不一样,因为她的背后是强大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报集团的政治优势、经济实力以及人才优势都是很明显的,因此,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要少一些。
  从《重庆晨报》发展来看,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始终坚持做品牌,坚持媒体价值论,坚持把自己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城市价值的发现者,推广者和营销者,与城市共生共荣。这是媒体的价值观,也是新闻观。建议新报在这方面要做些思考和研究。

 

  温星:客观而言,重庆报业的整体状况明显比昆明更发达,在你看来,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在哪些方面?

  张永才:其实不能这样看,我倒觉得重庆报业与昆明报业很相似,一是格局差不多,都是四张都市报竞争,二是竞争程度差不多。只是因为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是区域中心城市,加上这1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媒体市场总量上稍微比昆明大一点。但是就报业水平而言,应该差距不大,而且我认为云南报业有许多创新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党委政府在媒体管理中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做法是很为人称道的,比如对"躲猫猫"事件的处理。

  

  温星:在整个中国大西部地区,你觉得云南的传媒发展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云南被称为是东南亚多国连通中国的"桥头堡",这一点已经在经济领域被广为强调,就传媒的发展而言,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明显的优势?你觉得应该怎样运用好这种区位优势?

  张永才: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来评价云南传媒的地位。虽然云南是一个边疆省份,但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事实上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关注的地方,其传媒自然也就受人关注。在传播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不断的开掘。西部大开发已经10年了,现在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西部开发重要的一个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开发前沿,云南有许多题材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在这个新一轮的开放、开发热潮中,从经济到文化,从发展到民生,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都会发生许多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式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只要我们沉下心去研究,一定能大有作为。

 

  温星:你主导新报的那些年,是新报发展突飞猛进的崛起和第一个辉煌阶段,你认为在这种阶段和目前已经相对趋于平稳的提升阶段,报纸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和侧重?

  张永才:创业之初的新报和现阶段的新报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新事业的新报,那时候是什么来凝聚团队?那时候,我们任何优势都没有,没有资金,没有品牌,没有实力。但是有的是一群人的激情和梦想。
  而现在已经过去10年了,新报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已进入了青春期,就有"成长的烦恼",这时候要克服躁动不安的情绪,要静下心来认真去做品牌、做市场、做服务。尤其是不要想什么样的读者都想得到,事实上也不可能。在分众化的时代,努力去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市场,精心的来耕耘,做出特色。比如认真去研究一下我们10年来选择我们的读者,建立数据库,进行资源开发,让读者在接受你的信息、咨询传播的同时,在生活中形成对你的信任,这极有价值。报纸其实就是在"生产"读者,拥有核心读者,就有核心竞争力。

  

  温星:你在任期间,新报让你印象最深的报道是什么?

  张永才:最深印象的报道,好的都记不住,记住的全是教训。比如我们复刊一个月就惹出大祸,得罪了云南导游界;比如我们的记者报道环境污染夸大其词弄得一大堆麻烦;比如我们把省领导的讲话未经审阅提前刊登然后全城收报……有太多的"惊心动魄"的祸事了。当然,我们也有"9.11"报道轰动全城,洛阳纸贵的骄傲。总之,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民工"在新报经历了职业化的训练,为云南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当年有许多人像我一样离开了云南,但我想他们会感激新报、感激云南。

 

  温星:那么,最深的感慨又是什么?或者说,有过一些什么遗憾吗?新报改版复刊已经整整十周年了,作为曾经为其效力的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你最想对我们说些什么?或者说对我们有些什么期待、祝福?

  张永才:感慨很多,多了就没有最深的。遗憾不少,但再谈已没有意义。但新报让我成长,要感谢当年支持我的王天玺副书记,丹增副书记,感谢省委宣传部赵晶副部长,残联部理事长,张副理事,感谢出版局苏应奎处长,感谢当年一起创业的所有同伴,我永远会记住那些岁月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当我退休后,我想回到昆明去,因为新报,那里事实上已成为我精神的第二故乡。希望新报的朋友们保持奋力前行的精神状态,做新闻,我觉得两点最重要,一是激情,有了激情你就会勤奋;二是悟性,悟性的前提是学习和思考。
  我相信,新报的明天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