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温星入滇记
温星入滇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46
  • 关注人气:16,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那些弟子们(“星哥说事”系列)

(2008-12-11 16:36:37)
标签:

马莎

舒海兰

邓大槐

我的弟子们

温星

分类: 【随笔专栏】

                温星:我的那些弟子们 

  

  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了。一天,马莎回到办公室神色古怪地汇报:“师父,我刚坐公车经过西昌路,那里开了家新店,是卖那种的……可居然把广告搞得硕大无比。”

  卖什么的呀?反复追问,她终于压低嗓音吐出三个字:避孕套。

  我立即一口茶喷到地上,笑得直不起腰来。我知道,那是一家叫“避风塘”的茶室,招牌是用变体字做的,想想倒还真有点象那什么套。

  

  一段好玩的插曲,让这个女孩子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清晰了起来。小马莎本是同事于洋的实习生,有一天却突然跑过来说:“于老师从来都和我保持着最少一米的距离,而且,跟我说话偶尔还会脸红。哈哈,简直没见过这么害羞的男生……” 话音未落,她就已经笑得花枝乱颤。此后,她便特意申请,改投到了我的门下。

  也许是年老体衰,工作上常需年轻人来搭搭手,领导很喜欢分配来实习的大学生给我带。略微统计一下,仅仅那些长期跟着我而且从不曾跟过别人的,大概就有十七八个。这其中,约有一半毕业后没有从事新闻工作,另一半,则分布在省内各大媒体,省外的也有。

 

  让我最有“误人子弟”之憾的,是2000年下半年来报社的舒海兰。关于她的记忆已经很模糊,只大约记得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时当过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等等,非常有主见,经常为业务上的分歧和我争得面红耳赤——如此“不听话”的实习生,绝无仅有。

  就在收下她约半月后,我出了趟差。回来才知道,我走的次日,她独自骑车外出采访,竟把脚踝给摔伤了,不,是摔断了!为此,下岗的老父亲带着她,连续几天在报社静坐,索要医药费。

 

  一个冷酷的现实是,连工资都没有的实习人员受伤,绝大多数的单位都不会理睬,而且,当时我所在的报社还在草创之初,相关的制度根本就还没建立起来。意外发生了,海兰很受伤。而我,直到她父女俩绝望离去时仍和新闻在路上,从此便觉得愧对于这个敢于和我较真儿的女生。

    如果从“职位”上看,最“出息”的应该是邓大槐,这是我很欣赏的“老九”(第九个徒弟)。前年的一天,已去广东闯荡的他突然在QQ里说:“师父,我不当记者了。”我一听就来气:“什么,你小子转行了?为师把你培养出来不容易啊……”

    “呵呵,师父你理解错了,我搞了个杂志,当执行主编……”他有点得意。

    “哈,好小子,青出于蓝呀。”我乐了,真替他高兴。大槐如今在TCL集团做营销策划,这是后话。

 

    其实,我做新闻完全是靠激情和执着——已经越来越淡化的激情和执着——要说正规的新闻理论,还真是一天都没学过,而和我以师徒相称的这些年轻人,多数都科班出身,哪象我是半路出家。但有一点应该承认,当前高校的新闻教育显然已经走入许多误区,与新闻实践严重脱节。因此,每每想到这里,我还是颇有一点点使命感,告诉自己任重而道远啊。

  

    显然,“好为人师”并不是什么褒义词,这篇关于几个徒弟的琐碎文字,多半会招来一些朋友的不屑。唉,写到这里感觉自己似乎象个糟老头,在晚年的某个黄昏,一边数着花白的胡须,一边回忆着流年的往事。

                                             (2007年,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