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之争(精英手记)

(2008-09-02 09:57:18)
标签:

尚义街六号

精神领袖

于坚

李勃

温星

采访手记

分类: 【随笔专栏】

                           “天涯海角·云南精英”采访手记之

                 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之争
 
    关于尚义街六号“精神领袖”的争议,堪称2007年云南文坛不大不小的一个事件。
    在那个昙花一现的小团体中,早慧的李勃是个拽得可以随便骂人的家伙。有当年腼腆少年于坚的这首《尚义街六号》为证:“李勃的拖鞋压着费嘉的皮鞋/他已经成名/有一本蓝皮会员证……他讲文坛内幕/口气像作协主席……”
    多年后,李勃已基本淡出文学乃至文化圈。但这并不妨碍老作家李霁宇对他的推崇,以及向我推荐他时,使用了“领袖”的这个提法。
    这篇报道引发了一场喧然大波。全因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又加入了“精神”二字,并以霁宇老师之口将李勃称为“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
    有人说,这种做法有点“狗仔”;有人说,这简直是在侮辱“尚义街6号”,因为由作家和文化人“判逃”为商人的李勃已经毫无“精神”可言,更奢谈“领袖”。
    上百网友在我博客跟贴,认为唯有于坚才能代表尚义街六号,也才能算得上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这其中,少数人是实名,更多的,披着马甲。
    确实,我必须坦白并直面在写作这篇人物报道时存在的欠妥之处。
    于坚是我非常推崇和喜爱的当代诗人,若历史上尚义街六号的精神等同于其成员今日的文学成就,于坚“尚义街精神领袖”的地位当然无可撼动。
    那么,“尚义街六号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认同李勃的说法。“那时,我们尚义街六号追求的是一种魏晋风尚,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品人,而不是品作品。这种魏晋风尚让我们能放浪形骸、超然物外,去追求天地人的契合。就象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吧,他袒胸露乳地在家中豪饮,有客人来嘲笑他,他反倒嘲笑人家,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在我看来,所谓“尚义街六号的精神”就是一种魏晋风尚的人文精神,而非诗歌或其他任何文学艺术形式的具体而又单一的追求。
    固然,“尚义街6号”因于坚的那首同名诗作而不朽,而于坚显然也是从尚义街六号走出去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但就已经定格在历史轻烟中的这个人文符号而言,今天已蔚为大观的文学符号——于坚,依然只是当年那个腼腆的少年而已。
    如此理解,仅仅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相信“于大师”——如果说当代中国诗歌有堪称大师级的诗人,窃以为,于坚当算得上其中一位——不会见怪。实际上,在“挺于”和“挺李”两大阵营中,始终都没有出现两名当事人的身影,他们都很沉得住气。
    “所谓‘精神领袖’这顶桂冠,谁能消受得起?”——如果真拿这个问题去追问从当年尚义街六号走出、且均已成名成家的那些成员,谁又能坦然而不忐忑?如今已是商人的李勃当然不行,已成当代最重要诗人之一的于坚恐怕也不行,还有“中国纪录片之父”吴文光、北京大学人类学学者朱晓阳就可以了吗?
    其实,任何桂冠本身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和包含的精神;而获得一项桂冠也并不太难,难的是在成为某种精神上的标杆或“领袖”之后,该如何让这种精神得到延展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之争其实无所谓胜负,甚至无所谓任何一种结果。
   还有人记得尚义街六号这个人文符号,还有人惦记着它曾经的精神,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欣慰。

 

说明 :虽然引发了很大争议,

但我的原作及网友跟帖声音均保持着历史原貌,任人评说吧。

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

李勃:尚义街六号的“精神领袖”

对话李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