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学家刘达临:性开放是不可阻挡历史潮流

(2007-04-28 16:57:15)
标签:

刘达临

性开放

性文物

学术

分类: 【访谈对话】

性学家刘达临:性开放是不可阻挡历史潮流


对话性学家刘达临:
性开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月25日,2007中国昆明生殖健康暨性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昆明性博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序幕。在数千群众蜂拥“猎奇”的同时,该博览会策划人、著名性学家刘达临教授也受到诸多媒体关注,成为博览会上的焦点之一。
    刘达临教授系我国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与李银河、潘绥铭并称中国当代三大性学家,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大代表人物”之一。
    在昨日上午就我国性学发展史进行讲座之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刘老虽然已经75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而又言简意赅。

 

李银河的许多言论过于前卫

 

    新报:刘老,1999年,您耗尽毕生积蓄,在上海建立了国内首家性文化博物馆,但经营状况长期都很艰难。其实,从无论是从文化需求、还是从大众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的需求来说,这样一座性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您觉得这样的处境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达临:关键是国人对于性的观念,在绝大多数国人眼里,性一直都是一个不干净乃至非常肮脏的东西。其实,性本身是美好的、纯洁的,只是,在有些时候它被扭曲了。要把这种根深蒂固的状况扭转过来,当然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新报:听说这一两年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刘达临:对,我把这看作是正确性观念渐渐建立的一种表现。现在,我已经在国内开了三家分馆拉,你知道不?
    新报:相较于您的同行李银河而言,您在媒体上的暴光率和出镜率要低得多。作为一个研究社会学和性学的学者,您觉得象李银河这样常常以惊人之举、惊人之言来吸引眼球,正常吗?
    刘达临: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不太正常。学者做学问必须严谨,公开对外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更是应该严肃而而又一丝不苟。在我看来,李银河的许多言论和做法,都走得太远了点,过于前卫,偏激。

 

性开放是不可阻挡历史潮流

 

    新报:对,李银河近年来确实说了许多让人为之侧目的话,也遭到了远比其他同领域学者更多的非议,比如她就曾经大肆鼓吹性开放和性自由,有些人指责这是在哗众取宠。
    刘达临:“开放”不是一个坏词儿,经济开放不就是好事吗?性开放,其实是不可阻挡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在这里宣传或鼓吹性开放,我相信李银河应该也不是这个意思。当代中国,性开放的大门只打开了一半,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问题。性开放可能出现两种走向,一是滥交,二是健康文明的性。我们努力的方向,只能是后者。


    新报:我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并非是没有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始终遮遮掩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很难把握性教育的度,以及如何才能不起到负面的作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您所策划组织的这次性博会是如何去注意或者说是如何去规避的?
    刘达临:你说的没错,度的把握确实是个一直困扰的难题,这次性博会我也充分注意了这个问题。大概有这样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展品的选择上,过于暴露的绝对不能用来展览;其次是我们在制作展品的文字介绍资料时,尽量从纯粹科学的角度去处理,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对参观者进行讲解时,也充分注意这个问题;第三,则是媒体在宣传中应该充分注意正确的引导,这个嘛,当然就是你们记者的事情了。

 

不被理解,这些年来有着太多委屈

 

    新报:听说您这个性博会在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冷清一些,在相对落后的昆明反倒更加火暴。表面看来,对性文化的关注,似乎与经济和文明发达的程度呈现出了一种反比的态势,这种现象很有意思。
    刘达临:我的这个性文化博览会,已经在国内国外展出了四五十次,应该说总的反响都不错。其实我更加看重的,并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所以,即便冷清一点也不太重要。你所提到的这种对这次性文化展凡响不一的状况,说明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下,人们对性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乃至是很大的误区。比如使用安全套的问题吧,这是预防疾病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规做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接受这个做法,即便是在性学会里面,甚至都还曾有过一些领导人物,反对宣传使用安全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新报:作为一位立志于开发民众“性智”,普及性知识的专家,我记得我国第一次公开的性学讲座,还有第一次大型性学调查这些公益性质的事情都是您一手操办的。在做这些事情的事情,您觉得孤单吗?毕竟,我国坚持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太少太少,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也显然还非常不够。而且,我听说连你的家人都不太理解和支持您,甚至还有些人一直对您冷嘲热讽,说您一把年纪了,怎么老是喜欢性这方面的东西。
     刘达临:一言难尽,一言难尽!说起这个,这些年来啊,我和我的助手助手胡宏霞博士都有太多委屈啊。正如你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这份执着被许多人视为另类,觉得根本就没法理解。1991年,上海市公安局在一次“扫黄”行动中查获了两蛇皮口袋的性文物,交给任何一家博物馆人家都不收,我想买下,也遭到许多人的非议甚至耻笑。没办法,只有通过熟人关系,带着花2000块请的摄影师,半夜三更潜入公安局,给这些文物拍照片,留下图片资料。那是两袋多么珍贵的性文物啊……结果,还是被全部销毁了!我真是痛心疾首啊……

 

人物背景


    刘达临,男,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现在为大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并担任亚洲性学联会副主席、德国社会科学与性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台湾中山医学科学研究院院士、香港国际医学科学研究院一级教授等职。
    他第一个举办了公开的性学讲座,第一个举办了全国的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性学团体,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性学刊物,组织了我国第一次大型性学调查——全国2万例"性文明调查",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性调查,他还承办了我国第一届国际性学研讨会,举办了我国第一个性文化展览,并且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等等。
    出版性科学以及社会学、婚姻家庭的著作70多部,代表作有《中华性学大辞典》、《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及自传《我的性学之路》等等。
    1994年8月,在第5届柏林国际性学大会上被授予国际性学最高奖——“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2001年5月,在美国被授予从18个国家的学者中评出的唯一的一个“赫伯·林克伦巩固家庭国际奖”。性学家刘达临:性开放是不可阻挡历史潮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