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今天召集这个会,我是有过迟疑的。
我听说,高总和大家开过一次会了,很多具体的产品体验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正在解决。
一个成熟互联网企业,CEO应该有他专注的范围,他当然必须懂产品、抓产品,但绝不应该去介入某一个具体产品的功能测试和体验改进环节。显然,这是产品经理的事情。总裁矮化到产品经理的地位,这其实是悲哀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产品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个公司,产品是重要的基石,一个连产品都做不好的公司,会有好的前途吗?肯定没有。所以,我今天来开会的目的,是想专门谈一谈产品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总是做不好产品?
从2000年东方网成立开始,我们其实一直是缺乏产品概念的。我们首先是一家媒体,所以新闻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当时也没有什么其他产品,所以一直以来,做页面和改版基本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比如首页、新闻首页等等。这些个产品是怎么做的呢?基本都是拍脑袋,没有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也没有用户行为分析,也不会刻意思考用户体验,都是设计师和编辑们画几张效果图,然后栏目之间东搬搬西挪挪,修修补补,最后页面经美编画出来,切出来,代码写出来,最后上线,这个改版就算完成了。应当说,这种产品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的理念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们,后来还作用到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当然,这不是我们一家,甚至也不只是其他新闻网站的通病,在那个年代,能把页面做出来、网站搭起来就很不容易了。四大门户、阿里巴巴,哪家没有经历过这种“草台班子”的阶段?问题在于,随着互联网产品理念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产品迭代频率的增加,用户需求的提高,这些民营互联网企业在产品理念、创新机制、专业人才、产品流程和用户体验上实现了嬗变,这也成为他们安身立命、做大做强、长期在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坚实基础。而我们呢,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产品,虽然不是草台班子了,但离登堂入室也还有很长的路。说到底,是在产品理念、创新机制、专业人才、产品流程和用户体验方面都“掉队”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产品?
首先就是产品理念的问题,我一直有一种观点,产品导向就是用户导向,用户导向就是市场导向,都构成互联网思维的基石。我还赞同一个观点,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其实是在研究人性,而不只是研究一个产品。产品理念说白了,就是一定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摈弃一个观念,那就是“我做我的,你用你的”或者“我做我的,爱用不用”。我们的很多产品做出来是1.0,到死的时候还是1.0,这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产品上马前有没有论证过,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关心用户怎么想,不关心用户需要什么,更不关心用户用的怎么样,用的爽不爽。怎样让用户用得爽?一定要将自己置身受众视角,把自己当作一个“傻瓜”来用产品,“傻瓜心态”。据说乔布斯也是用这个方法,而且他这方面功力特别强,他能瞬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傻瓜”。对照这个要求再来看我们的产品,用户真的会买账吗?我们一定要自己把自己弄复杂了,再把用户的使用过程变成傻瓜的过程,这样的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其次是产品的创新机制的问题。产品创新,首先是创新的冲动,这是前提。然后,我们就需要构建产品创新的机制。比如,一定要让产品经理有“成就感”,既包括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文化认同、任务认同等等,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成就感。中国一些互联网的游戏公司会拿出产品利润的20%甚至更多来奖励产品和运营团队,这就实现了利益的高度绑定,未来我们也要向这个方向探索,你负责的产品和你获得的利益直接挂钩。再比如,我们一定要消除惰性,创造创新环境,这一方面从去年到今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很多措施,不断激发员工创造力和企业活力,5.28网庆,我们还专门搞了创新成果展示会,成立了创新研究院,未来还要不遗余力地去做,要想更多的办法。
第三是专业人才的问题。我想问各位,我们现在的岗位设置中有产品经理么?有人能准确地描述出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呢?有人能写或者能看懂MRD、PRD、BRD文档么?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由新闻编辑、技术开发人员、美编甚至行政人员来充任产品经理,而且只管到产品经理的需求描述、协调开发这部分,在这之前的产品需求调研分析,没有人在做;在这之后的测试、上线、运营环节,也几乎没有人跟进,走到哪儿滑到哪儿。这在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企业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下一步,一定要完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团队,一定要建立以产品经理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运营队伍。我希望人事部门在产品团队建设上有所突破。
第四是产品流程问题。产品流程每个公司不尽相同,有的标准化,有的个性化,而我们的产品流程究竟有没有?如果有的话也只有工单。诚然我们不必照搬CMMI那样的精细化标准,但至少要做到科学、完备、高效。互联网产品的三个阶段,策划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维护,分别对应着需求分析、产品策划、开发设计、界面设计、代码开发、产品测试、上线部署、推广运营等八项具体工作,我们还缺乏这种意识和流程。在互联网行业,科学的流程、精细的管理,常常是你脱颖而出的最大动因。下一步,我们一定要将产品流程建立起来。技术中心、各个子公司都要做这件事。
第五是用户体验的问题。什么是用户体验?总结一个字就是“爽”,总结两个字是“好玩”。我们改进用户体验,脑子一定要清楚,一是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者说一个主线功能,不要企图什么都要,什么都要的结果往往就是什么都没有。好的产品,首先会让人砰然心动,然后不断改进,不断增强用户体验,这样,产品就会口口相传。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你甚至用不着去费心思去推广。比如新闻随身听,我们就主打一个多语种的语音播报,受众定位非常清晰,场景应用也很直观。二是用户互动规则一定要尽可能简单,藏品融通平台和上海导购,我自己作为用户试了很多次,上来就是严苛的注册,然后付款流程、拍卖流程走下来都不顺,说实话,想砸电脑的心都有了,我还会成为你的忠实用户?规则太复杂,用户会不爽;用户不爽了,后果很严重。三是强调一下上线前测试和上线后改进的重要性,上线前的测试现在我们要么不做,要么就是拉一帮公司员工当做任务去做,其实都是不对的,上线前产品测试是一个正式的产品流程,其重要性不亚于产品策划和设计本身。上线后改进,主要是根据用户反馈去改,一方面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是活的,你们很尊重用户的看法;另一方面会让产品越来越接近用户需求。如此,产品1.0才会到1.1,再到3.0,如此才能避免总是死在1.0上的命运。
我想,如果以上五个问题都彻底理顺、解决了,东方网的发展才会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最后,我想谈第三个观点,就是我们东方网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做哪些产品?
毫无疑问,新闻是我们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产品。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这个意识,而且一定要运用产品理念去做新闻。今年,我们曾经提出一个目标,逐步提高移动端新闻产品投入的比例,这个比例,我在会议上说过,至少要达到50%。新闻网站,传统的PC业务,也必须转型。否则,一两年之后,我们也会陷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难堪处境。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形成东方网内容产品在移动端的战略矩阵,重整旗鼓再出发。在座的各位,全网的同志,一定要理解,强调新闻的产品化,实际上就是研究在新环境下如何创新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的问题。在这类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编辑可以是产品经理,也可以采用与产品经理配合的方式去推进工作,而目标很明确:一,创新传播的载体、方式、渠道和内容,研究并打造出新的战略级新闻资讯产品,为东方网新闻板块的整体转型打前锋、探新路;二,一定要立足本地、突出特色,实现新闻宣传和民生服务的有效结合,想法设法提高用户使用量、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真正深受用户欢迎的产品。
除了新闻产品之外,我想,我们还要做能够发挥东方网特色和优势,符合互联网文化、金融、民生方向的互联网产品,这些产品和项目可以不立即赚钱,但我要求一定要逻辑简单、概念清楚、模式清晰,在项目创设初期就要考虑到未来资本运作的可能和空间。比如上海导购立足于预付费卡通兑平台的转型,助医网以建立清晰商业模式目标的转型,文产公司努力打造的文化艺术品融通平台,还有刚刚完成概念店建设的智慧社区项目,其实都体现了这个战略思考。
最后我还要提醒一种倾向,就是千万不要将某个产品看作是“领导交办事项”,因为一旦以这样的视角和心态做产品,就注定这个产品会很失败。在这里我表达两层意思,第一,领导必须懂产品,但不会干涉具体产品需求的论证过程,这一点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大家。其实,产品设计,都有一个证实和证伪的过程。有些产品,我通常的第一反应假定它都是错的,要让下属来说服我,我们要克服一个倾向,千万别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讲血本不回头。有时候,证伪比证实更重要。证明自己错了,也是进步和成熟的体现。国有投资,其实也要讲试错的机制,投十个项目,有一两个成功,四五个平平,一两个失败,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不是王半仙。
但是,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经过认定而确定的目标方向。如果你想否定既已确定的方向,要么请用实践说话,要么请带着解决方案或替代方案,否则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要知道,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死在成功的前夜;有些产品现在效果没出来,不一定是方向错了,而很有可能是用户体验太差或者运营方案不对;第二,大家应该看到东方网正在全力推进创新环境建设,5.28网庆我们在创新展示会现场当场兑现了100万的项目支票,我们特别希望大家在产品方面都有主动研究、主动表达、主动规划、主动实践的能力,树立产品理念、坚持用户导向、实现市场导向,领导班子对员工创新有相当大的期待,对试错有相当大的宽容。正所谓“不试错、无创新”,互联网是不断创造奇迹的行业,我坚信我们东方网人一定可以做到。
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