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骏同《东方体育日报》的冲突事件,网络依然在炒。
对这件事,我曾致电东体社长何斌先生,对情况有所了解。本不想再说什么。前些天,网友“迈客1979”先生,有一篇博文,题目叫《审丑疲劳:东方体育日报和朱骏先生的那点小》。这篇文章,东方网博客推荐了,我也仔细看了。迈客先生其实将事件吵闹的双方,都批评了。其文笔辛辣,申公欣赏。
关于朱骏,申公不想说什么了。人都是性格决定的,人也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改变。最重要的一条,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老板就是老板,多想点经营决策的事情,千万别去当足球教练。就钱就是有钱,并不说明你能还能干别的事情。聪明的人,都是善于藏拙的。你说是不是呢?
关于《东方体育日报》,申公倒是有话想说。申公也是媒体人,对媒体可能看得更明白一点。除此之外,还有原因。
第一,《东方体育日报》的前身是《新民体育报》,创刊于
1994年6月6日。这张报纸,当年是我一手办下来的。它最早是上海市体委办的《体育导报》。当年,《新民晚报》花了点钱,成为这张报纸的主管主办单位。我也曾任该报实际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总编辑。
第二,这张报纸的负责人之一,何斌先生是我的老部下了。也算是小弟之一。人很聪明,办报也有想法。当年,我还曾致信何斌老弟,同他谈“今天应该怎样办报纸”?这封信,我曾发在我的博客之中。有兴趣的人,仍可以一读。
我曾同他说,从传播的角度说,互联网时代,对读者来说,获取任何的资讯都已不是问题了。海量的信息,困难的是选择,而不是获取。我认为,报纸是可以有厚度的(注意:这里不是指报纸上百页的版面)。这种厚度,体现在报纸的解释性、分析性、背景性,以及报纸记者的独到眼光。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终结,总是有其原因的。一张有厚度的报纸,它可以对读者关心的话题、事件、人物进行深刻的阐述与分析。记者的解释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一张报纸强有力的思考能力的表现,也是它生命力的体现。一张有厚度的报纸,可以让读者产生一种依赖感。这种依赖感,才是报纸生存的基础。
因此,一张理性的报纸,一张有厚度的报纸,一般都是有风度的。即使是满胸的怨气,表达出来,字里行间,也是彬彬有礼的。骂人容易,服人很难。高明的报人,即使是骂了人,人家也还不了口。办报的绝顶艺术,就在这里头了。
其实,有些事情,我当年也是看不太透的。比如申花,从“郁知非时代”开始,我们就常打交道。文字之间,常有出格的时候。人家不开心,也是正常的。于是,我的一位领导,也算是大领导了。他经常对我说一句话:“踢球不踢人”。踢球是艺术,踢人就犯规了。球场如此,球场外也一样的。体育报刊,对比赛评头论足,说什么都可以,但是踢到人,就一定要小心了。这一点,我是有教训的。踢人也分有意和无意两种。无意的,彼此之间,有沟通,有谅解,就行了。当年,我同郁知非,就是常有沟通的。我们的关系,也不错。我们彼此,都是尊重的。倘若,是有意的踢人,那就没有意思了。我常说,媒体是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只要不是“人民公敌”,又何必要“踏上一万只脚”呢?
我向来以为,体育就是快餐。它不应该背负许多不该背负的东西。如今的社会,节奏太快了。蓝领和白领活得很累。他们太需要有一种近乎快餐的东西来消费了。快餐消费,理应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但不能以损害他人为原则。拿人取乐,对你是快餐,对别人就是一种损害了。
因此,这起冲突事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事双方,只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少想想别人的不是。这就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