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世平
徐世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14
  • 关注人气:3,9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时节心口堵

(2009-03-23 11:39:15)
标签:

情感

分类: 思想沙漠

   清明时节心口堵

    (束纫秋晚年)

    最近心口有点堵。

    上周,不断有朋友领导和学长去世的消息。唉,是不是清明快要到了?

    北京朋友温革来电话说,杨理科先生去世了。我惊谔万分。杨理科和我同岁,印象之中,比我大三个月。一个月前,我还在北京见过他,一切都是好好的。杨理科曾是新华社记者,后任中央外宣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几年前,我们曾一块参加一个有关互联网的调研活动,在一块生活了一个星期。杨理科因心脏病突发而瘁死。我听说,他是死在篮球场上的。杨理科来自山西,兄妹三人都在老家农村,仅有他一人在城市工作,且有成就。家人都不敢将其去世的消息,告诉他八十岁的老父亲。

   不久前,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陆炳炎先生去世了,年仅65岁。陆先生是中共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陆先生是江苏江阴人。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合分配到中科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长期在云南工作,并曾是云南最年轻的局级干部,曾任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云南省教委副主任。后调至上海,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解放日报党委书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等职。

    2002年,我曾随陆炳炎先生访问台湾。他的身份是上海市新闻代表团团长。这段经历,印象很深。陆先生是一位内敛、且又忠厚的人。一般而论,内敛与忠厚,往往是挂不上钩的。但陆先生是例外。他确实是一个好人,喜欢帮助人,也喜欢别人有进步,更乐见其成。那次访问回来不久,我便听说他病了,也开刀了,在家休息。我曾经多次叫人送去许多CD谍片,都是大片。我知道,他平时工作很忙,许多片子,他都没有看过。陆先生得的病,也是很奇怪的。一种易发的肉瘤,开了长,长了再开。我听说,他这几年,共开了六刀,几乎是一年一刀。其受之苦,可以想象。同怀网上,有一个陆炳炎的纪念堂,上面有许多的留言,我都一一看了。一个人,去世之后,有这么多的人怀念,也是不容易的。

    上周,《新民晚报》的老总编束纫秋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关于束纫秋,我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白发老总束纫秋》。束纫秋先生长期担任《新民晚报》总编辑,我们都叫他“老束”。那个时候,是没有人叫他“束总”的。我们的社长赵超构先生,大家也以“老将”(关于“老将”的由来,据说是他喜欢打麻将,有老麻将之意)呼之。《新民晚报》的其他领导,从副总编辑到部主任,无论男女,概以“先生”称之。这可能也是《新民报》的文化传统吧。确实,都是报人,何必以官位称之?不像现在,这种氛围,早已无迹可寻了。

    老束是个文人,一辈子坚持写作。解放前,他是地下党员,曾写小说《投机家》,描写孤岛时期金融界的形形色色。八十年代初,老束重回《新民晚报》,身兼党组书记和总编辑两职,可说是日理万机。但是,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写作。“言微”的笔名,是《新民晚报》头版“今日论语”专栏的常客。“言微”笔下,家长里短、民生琐事,娓娓道来。他的言论,后来编成几本书,《一笑之余》,老束曾签名送我。他的钢笔字,也是极有特点的。老束退休之后,笔耕亦不止。这些年,他一直住在华东医院病房,有一次我去看他,居然看到他还在病床上改一篇文章。对写作如此酷爱,视若生命,也是他们这一代报人的人生追求。老束长寿,我估计也是同写作有关的。一个人,常用脑子,至少不会得老年痴呆症。说实话,在《新民晚报》18年,老束对我是有恩的。

    老束的遗体告别仪式,已定27日了。我已嘱办公室,一定要以个人名义,送花圈。我也会去送他最后一程。老束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圆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