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足球表现差劲极了。这一点,我相信。
中国足球的三场球,我是懒得关心的,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此,他们表现如何,也只好是“听人说”了。其实,我不看中国足球已有好多年。经历过1996年四月间《新民体育报》的《中国足球十问》(文章作者马德兴)事件,对中国足球深有感悟,长了记性,淡出圈子,也算是曾经沧海了。
有一年,曾应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之约,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足球是酒》。在那篇文章中,我说,什么球都看的人,是球迷;什么酒都喝的人,是酒鬼。或许,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发誓不再做一个球场上的“酒鬼”。因为,我不是一个什么酒都喝的人。比如,咱不喜欢喝红酒,也不擅长喝啤酒。在我的喝酒排行表中,白酒第一,而且是越烈越好;黄酒第二,却不在乎年份,烧菜用的料酒(加饭之类),也是可以喝的。于是,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世界杯、欧洲杯是一定要看的,亚洲杯也凑合着,唯有中国足球,对不起,看不起,咱不看。
这两天,看到不少有关中国足球的评论,各路豪杰大侠,还在纵横驰骋,心里暗自好笑。你们早干啥去了。都二十年了,还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总结中国足球经验教训。也太搞笑了。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我就是第一个提出“泡沫足球”观点的人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曾有一个节目,述说中国足球职业化历程,还专门兴师动众,跑到上海拍一个专辑。一帮人,扛着机子,盯着咱忙一天,挺不自在的。当年,我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职业化”不是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当时,我曾忧心如焚地举例说,马来西亚、香港等等都是足球职业化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但是他们的足球水平却沦落到三流的地步。职业化上去了,足球水平下来了,这才是中国足球的悲哀呢?不幸的是,这句话今天早已应验。中国足球在亚洲,也早与同三流差不太多了。
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因为,任何该试的事情,我们都试过了。比如,走出去,请进来,比如市场化,职业化。中国的能人不少,开出的药方更多。不过,我有一个观点,始终是坚持的。中国的体育,本来就是举国机制。这种机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动用各种资源,为国家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国家队。咱不求所谓的足球“金字塔”,不求中国的整体足球水平有多高。咱觉得,一个泱泱大国,刻意弄出十几个拨尖的国脚(注意:应该是国手哦,“国脚”的提法本来就是错的),可以到国际赛场上混个面子,就可以了。南美和西方足球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不一定是适合中国的。我最愤恨不平的事情,就是有人借“职业化”,钱捞足了,肚皮肥了,脚却软了。
因此,站在今天的角度,去骂中国足球,已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两天,网上盛行“恶搞”。中国国奥足球队,也被恶心得不成样子。比如,一曲《北京欢迎你》被恶搞成了《国足欢迎你》,歌词挺损人的,“国足欢迎你,用红牌感动你,你们捞足积分,我们来出局”,还有“咱家球门常打开,你想进几球都可以”,如此等等。还有网友说,“红牌也是牌”!“终于有人比我脚更臭了”,“芙蓉姐姐笑了,谁叫你们不让偶进啦啦队”,“奥组会笑了,终于接不到投诉奥运村有人不讲文明的电话了”。当然,最流行的,还是一个对联:试问中国男足有多愁,恰似一帮太监上青楼,横批:没人能射。
说实话,我对“恶搞”严重保留意见。国奥的小伙子,已经失足掉井里了,下石的事情,我看也就算了。做人要厚道哦。中国足球咋样?明白人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也不是一个人,一个球队的问题。时至今日,换掉一个谢亚龙,重组一个国家队,再换一个土的、或者洋的教练,似乎统统解决不了问题。我的观点,依然如铁石一般:请慎重考虑职业化的问题吧。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举国机制,办法旧点,估计还是管用的。我只记得,遥想当年,咱中国人还不知道啥是职业化的时候,中国足球至少还是亚洲强队。
唉,一不小心,又谈到中国足球了。“酒鬼”说酒话,应该掌嘴一百下。打住打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