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你和我》昨夜亮相。乍一听,有点意外。怎么选用这么一种旋律的音乐呢?不解还是不解。百度已有了一个“《你和我》吧”,相当热闹。概括起来,有三种意见,一是很好很好听;二是歌曲虽好但不适合奥运;三是很差很反感。
今天,我专门去网上下载了这首歌。反反复复,听了十几遍。说来奇怪,心中竟然有一种感染似的冲动。总之,居然喜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歌曲也常常是“先入为主”的。或许,反对该歌曲的朋友,可能对《北京欢迎你》等歌曲听得太多了。然而,《你和我》却是第一次听到。应该有个适应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是旷世经典。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后面几届的奥运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受到了这种风格的潜在影响。毫无疑问,北京奥运会的征歌活动,征集的歌曲当中,顺着《手拉手》的路子创作的歌曲,相当相当多。无疑,这也是一种视听疲劳。
我听说,张艺谋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心头一亮”,于是乎便有了坚定的主张。照理说,总导演张艺谋是应该最有所顾忌的人。词曲作者陈其钢,其一是身份不对,他可是北京奥运会的音乐总监啊。自己选自己的作品,应该是忌讳的。其二是个人交情。据说,陈其钢同张艺谋曾有过合作。前些年,他曾同张艺谋合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作曲。这会不会被人说成是“个人情份”?呵呵,“以公谋私”啊。因此,我觉得,张艺谋此举,是有很大风险的。
然而,张艺谋依然选择了《你和我》。据了解,《你和我》是去年8月创作的。但是,这首歌仅仅是为国旗入场仪式写的。但是,张艺谋一听,便认为“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更合适”,“别的地方”,在张艺谋心里,就是主题歌。我估计,他的根本想法,就是奥运会主题歌,不应该永远是《手拉手》一种模式。这也是张艺谋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一想法,昨天深夜,张艺谋的谈话中提到了。因此,这首编号为“23号”的候选歌曲,最终脱颖而出。我也听说,这首歌得到了全部评委的“全票通过”。显然,评委都是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士。他们的眼光,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或许,有人说,陈其钢在国外太久了,对中国音乐太不熟悉。有的人,甚至很苛刻,说它还停留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阶段。对此,我不认同。这首歌,其实是很中国化的。旋律是有中国特点的。同时,这首歌也有世界的特点。这或许就是陈其钢作品的成功之处。至于有人说这首歌太慢,有点“阴郁”之感,同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不符。呵,我倒不觉得此歌有任何的“阴郁”之处。不知道网友是否注意到,李宁点燃奥运圣火时的背景音乐,就是《你和我》。这个音乐,放在此处太妙了。李宁的动作,就象一架高速录像机拍下来的慢镜头。更快更高更强,其实得到了最为准确的张扬。《你和我》,看似抒缓,却透着更快更高更强。这种精神,是有着极强穿透力的。
因此,我想说,《你和我》其实挺好的。有存疑的朋友,可以静下心来,去多听几遍。你的想法可能因此改变。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