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扒着门缝看历史 |
张勋此人,因“丁巳复辟”而臭名远扬。历史评价,早有定论。
不过,疑惑仍是有的。其时,“洪宪帝制”闹剧刚刚收场,张勋何以如此不自量力,偏偏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呢?!殊不知,这是要身败名裂的啊。
按理说,张勋也算一个机灵之人。著名报人、史学家陶菊隐先生曾著《政海轶闻》,其中,有一则有关张勋的片断,说明其早年之机灵。很有意思。
“辫师张勋为曩年复辟主角,尽人而知之矣。张为江西奉新人,微时佣于故乡某姓。某有姻亲许振,字仙屏,系奉新望族,曾任河道总督,曾国藩弟子也。一日,某命张采橘一篮馈许,适客至,仆从他往,呼茶,无应者,张乘机以茗进,许大乐。客退,询为何人,张实告之,许喜其便给,即函某留为己用。张诚悫,善解主人意,遂以佣役而迁采办,且授室矣。”
文中所说之许振,字仙屏,号大泽村人,他是同治二年进士,曾国藩弟子,历任编修、江宁布政使,又任东河河道总督,最后官至广东巡抚。此时张勋,受佣于家乡大户之中。这一天,张勋是受命去给许振送柑桔的。正好碰到许振有客人,命仆人送茶。不巧的是,仆人正好不在,“无应者”,于是,机灵的张勋便代为替客人送了茶。待客人走了,许振自然要问,你是何人?张勋便如实告之。结果,许振见其善解主人之意,很是喜欢,便致信张勋主人,留下自用了。我估计,张勋之发迹,也是从许振之处开始的。
然而,张勋性格之中,还有比较严重的感恩思想。史料说,他为人忠义,也很讲义气,知感恩图报。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对同乡,这位张大帅一直是关心的。好事也做了不少。有人说,“张勋是个憨憨的实心眼汉子”。张勋的家乡奉新赤田村的乡亲们,男女老幼,得过张勋好处的人不少。据说,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曾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什么,张嘴说话,张大帅管着;民国时期,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人士,只要求到张大帅名下,也没有不给钱的,吃穿度用,一切包圆。点滴之恩,他都是要涌泉相报的。
张勋对清政府忠心耿耿,也是感恩思想的体现。陶菊隐先生另有记述说:
“西狩时,护驾口外,夜不交睫,为西后所激赏,许以不次迁擢。张感镌心骨,叩首不巳,其忠于清室之念,盖胚孕于是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一是张勋是尽责之人。“夜不交睫”,为护驾,可以一夜不合眼。二是西太后赏识,说了几句表扬的话,我估计也是随便说说的。他居然就感激不尽了,要“感镌心骨”呢。其后来“乃约所部不剃发,违者斩首”,因得“辫子军”之名。他的愚忠,也是少有的。这也是他后来不计后果,复辟清廷的主要原因。
张勋也是一个固执的人。1917年“丁巳复辟”之时,反对之人相当多。包括他的元配夫人曹琴。有一段记录,也是有意思的。1917年6月,张勋以应黎元洪电召调解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北上。张勋入京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拥溥仪复辟帝位,仍称为宣统。张勋自封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过,这出闹剧,仅仅维持了十二天。
这一行为,遭其夫人曹琴竭力反对。据说,曹琴方正贤淑,慷慨纯朴,乐善好施,政治上也是不糊涂的人。1917年上半年,身为长江巡阅使的张勋频繁与杨度、康有为、万绳轼等主张帝制的人交往,曹琴觉察,多次劝阻张勋。张勋“辫子军”到京之时,曹氏随行入京,亦多次劝谏。其时,张勋与康有为在公馆经常密谋到深夜,“曹氏其时遗其子与婢仆,执役于康前,名虽敬之,实则监听之”。待客人离开,曹琴“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于张前痛哭,求其即返徐州。”。但是,张勋一意孤行,毫无退意。为此,曹琴还做过一件事,请堂侄张肇,持30万两银票,往广州拜访孙中山先生。她的意思是清楚的,这是为张勋铤而走险留一条后路,免得遗祸子孙后代。
张勋对自己的做为,后来是有说法的。1920年直皖战争之时,曾传张作霖欲携张勋重新出山之说。段祺瑞乘机攻击,说“私勾张勋出京,重谋复辟,悖逆不可赦”。“二次复辟”之说盛行。张勋即通电辩解:“张自丁巳以还,三载于兹,不问外事。近日段氏称兵,京师震动,室家迁徙,比户皆然。勋既无在京安置之文,讵有私自出京之罪!至于往事,在勋感受旧恩,恩图报称,博浪之锥,止于一击。”“勋年将七十,但求作太平之民,永拜共和之赐。”既说明他当时是感于旧恩,也坦白说是“博浪之锥,止于一击”。何谓博浪之锥?是说张良在博浪沙铁锥袭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张良一击不中,遂隐姓埋名,潜心治学。最后一句,则是他的心迹,表明对共和之敬意了。
三年之后,张勋就死了,享年七十。他的灵柩,几番周折,从天津租界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叶落归根。他的朋友,以及他的敌人,都有大量挽联送之。也是奇事一桩。其中,孙中山也有挽词,对这种“真复辟者”、愚忠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尊敬的。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江西护军使欧阳武也有挽联:
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不过,张勋生前,曾在徐州有“生祠”一座。其自撰对联一付。也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