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思想沙漠 |
今天早晨六点多,《新民晚报》的张攻非兄打来电话,要同我谈谈赵赵构办报思想。呵呵,也是奇了怪了。
据张兄说,他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新民晚报》的什么会议,席间有人在谈论我的一篇博客文章。显然,有些人的意思是清楚的:我在否定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或许这是一种“大逆不道”。这篇文章,原题是《今天我们怎么办报纸?》,这是一封给《东方体育日报》社长何斌先生的信。首发于我的“申公无忌”新浪博客。
这篇文章,被赵超构先生的女儿赵柳芭看到了。她在文新集团的新闻研究所工作。有一天,她打来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可否在文新集团的内部刊物上发表。我回答说,这篇文章,乃随意之笔,匆匆挥就,论述不全面,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不过,若要刊用,我也没有意见。这篇文章,据说后来发了,也在文新集团内部引发一些议论。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我否定了赵超构先生著名的三句话中间的两句。
原话如下:
今天的报纸,其实还颠覆了许多东西。比如,当年赵超构先生说过三句话: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依我之见,前两句,都已不合时宜。因为,再厚的报纸,也不可能包罗天下。当今的网站,其容量已以“T”(一个T等于1024G,一个G等于1024MB、一个M等于1024KB)来计算了,一张报纸的容量,简直不可相提并论。以用户的眼光,进行市场的调查,从而锁定自己的“目标用户”,才是理智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条无奈的出路。至于短,也值得商榷。一张到处都是短文的报纸,除了满足所谓的“版面艺术”之外,已然没有任何的价值。当手机短信、彩信以及互联网的即时浏览器,将短得不能再短的消息,硬塞到你眼下的时候,谁还会去读同类同质的报纸。毕竟,报纸不是书法,它不是供人鉴赏的。唯有软些软些再软些,才是我们做新闻的根基。我们不妨去看看现在的报纸,那些硬得可以打死狗的新闻,读者怎么受得了??不过,有些人,似乎不以为然,这才是叫人悲哀的。
感谢张攻非兄,他提醒说了。这三句话,其实不是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他说,这三句话,仅仅是赵超构先生当年根据《新民晚报》的读者状况,而提出的办报要求。当时,五十年代,《新民晚报》的读者,文化层次较低,信息传播比较闭塞,因此,赵先生才提出了短些和广些的要求。这三句话,今天办报管不管用,我认为都是可以讨论的。毕竟,今天的社会,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代的趋使,逼迫我们不得不有所改变。因此,我提出上述观点,也是基于本人二十余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的感悟。对不对,都是可以批判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澄清。即我有没有否定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前面说了,三句话仅仅是赵先生的办报要求,并不能涵盖其办报思想。那么,赵先生的办报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主要是“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为民立言。其实,这也是《新民报》七十多年的传统。《新民报》从何而来,是从中山先生的《民报》而来,而“新民”者的论述,自满清以来,仁人志士,都有说明。显然,赵先生是深受影响的。我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十几年间,这种思想,也是铭心刻骨的。因此,我怎么可能否定赵超构先生的办报思想呢?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前人教诲,以及前人的恩泽,我都是永记在心的。
我明白,张攻非兄打电话的意思。他其实是支持我的想法的。办报要求可以改变。但办报思想是不应该否定的。对此,我感谢。我对张兄说了,我从来没有说过否定赵超构先生办报思想的话。上面的文章,说得清清楚楚。攻非兄,确实是一个知己。
攻非兄是《新民晚报》复刊时期的元老之一。当年,他曾是《新民晚报》编辑部的四大才子之一。在《新民晚报》,他当过编辑部、专刊部、体育部主任,《新民体育》报总编辑、也当过总经理、编委。显然是个全才。他既是我的领导,也是相当要好的朋友。最大的一个共同点,我们都喜欢喝酒,也都有一个好酒量。现在,他已退休了。但性格脾气一点没变。
早晨六点钟打电话,讨论这么大的问题,即可见其习性。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