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漫画郑辛遥智慧快餐 |
分类: 如烟旧事 |
笔者注:"如烟旧事"里的文章,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已改成《毁誉人生》。应责任编辑的要求,该书将增加一些篇目,于是,又抽空补篇若干。
(郑辛遥二十年前替我画的漫画像)
《新民晚报》的同事之中,郑辛遥先生算得上是一个投缘的朋友。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同他交往,你会体会到一种智慧的快乐。
郑辛遥原在上海市电报局工作,是一个小小的办事员。画漫画,是他的业余爱好。郑辛遥应该是1986年前后到《新民晚报》工作的。当时,《新民晚报》筹办《漫画世界》,时任《新民晚报》领导的徐克仁亲自骑自行车到郑辛遥家,通知他到报社上班。自此,郑辛遥成了我们的同事。郑辛遥的名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先辛苦后逍遥”,据说,这是他苏州的祖母给取的名字。
我同郑辛遥相识相交,大约是在1987年的春天。那个时候,我要去南斯拉夫采访,需要向赛会主办方发一个TELX。郑辛遥在电报局呆过,知道那是什么玩艺儿,便热情地陪着我去电报局办理。一来两去,我们发现,彼此话语相投,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我们会经常讨论吃喝玩乐的事情,比如,“大壶春”的生煎馒头和牛肉汤。当然,他也经常会拿着他的漫画作品,就下面的文字说明,来征求我的意见。比如,他笔下的《智慧快餐》,在《新民晚报》副刊连载的时候,有几幅作品,其间的文字说明,我也是有过贡献的。郑先生的不耻下问,由此可见一斑。
大约是1988年,郑辛遥的漫画,那一幅作品,已记不真切。是不是“国王的皇冠”?那个将脑袋和皇冠像螺丝般拧在头上的家伙。这幅画,因此获得比利时国际漫画比赛的大奖。他决定自费前往布鲁塞领奖。当时,到比利时去一趟,要花一万五千多元,而他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当时,我们都鼓励他去领奖,还替他出主意,说是坐火车便宜。于是,郑辛遥便坐上了横穿西伯利亚的火车,经苏联、东欧、德国而到了遥远的布鲁塞尔。当时,苏联尚未解体,东西方仍在冷战。他居然敢如此作为,也是一次不同凡响的尝试。郑辛遥不会说英语,但是,绘画语言是没有国际边界的,他在比利时、德国、俄罗斯一路畅通无阻。比如,他到饭店点菜,吃鱼吃鸡吃面条,都用画画的语言来表达。在莫斯科红场,他想找厕所,就拉住一个老太太,迅速画出一个老太拉着一个小胖“眼镜”,前方是一个房子,上书“WC”……
继比利时获奖之后,郑辛遥一发不可收,他的作品,接连在日本、意大利等国际比赛中得奖。他在国际漫画界已小有名气。1989年,保加利亚国际漫画比赛邀请他担任评委。这个来自亚洲,特别的中国的评委,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因为,他是第一个出国担任评委的中国漫画家,而且,看上去还是一个胖乎乎的毛头小伙子。同年,日本第十八届漫画家协会特别奖也第一次将此奖项,授予了一个外国人。这就是《郑辛遥漫画选》。
郑辛遥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我认为肯定《智慧快餐》。这本书也是影响我儿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有些堪称经典的漫画说明,流传甚广。比如:
有些人一生中所犯的错误都是在本想说"不"的时候说"是"。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遗憾,当你擦玻璃时,脏的总在另一面。
无知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时,你就会有吓人的胆量。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石子。
腾不出时间娱乐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
生命在于运动,资金在于流动,朋友在于走动。
如果两人长期争吵,那只能证明你们彼此的水平差不多而已。
自身不强大,问题便会强大。
鼠标——被人们称为自有老鼠以来最重大的发明。
当你享受先进设施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自身的退化。
你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拥有好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使你发笑的,是滑稽。使你想了一想才笑的,是幽默。
一个愚蠢的人总是能找到一个更愚蠢的人来崇拜他。
男人们喜欢追逐像浴缸里的湿肥皂般难以捉摸的女人,即使是讨厌洗澡的男人也好。
……
这些语言,其智慧是有着极强的穿透力的。这些智慧,都是郑辛遥从生活中摄取的,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叫人拍案叫绝。
郑辛遥还有一个爱好。这就是给同事画漫画。《新民晚报》,上至社长、总编辑,下到司机门卫,都成了他笔下的人物。这些作品,隔三岔五地贴到了报社的评报栏里,让人笑痛肚子。郑辛遥替我画过漫画。不过,他坦言,我是属于没有特点、比较难画的那一类人。但是,他很尽心,画了大约有五六次,终于有了一张他自称“基本满意”的作品。这张漫画,我后来将其印在名片之上,也算是一张有特点的名片。那个时候,我人很瘦,下巴极长。当然,他画得就更夸张了。
郑辛遥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也曾经当过《新民晚报》美术部和《漫画世界》的领导,不过,后来他辞去不干了。按他的说话,他就是一个画画的,不会做官。做老百姓,更乐惠。他们家兄弟几人,我后来也认识了,或成同行、或成同僚。也算是一种修来的缘分。
1998年,郑辛遥被评为上海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这或许是对他做人和做学问的最高评价。
(郑辛遥笔下的漫画家张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