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今日论语 |
今天网络流传一条新闻,很不寻常。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对张艺谋的《满城尽帯黄金甲》发表评论,文章标题也不寻常:《丑陋的“大片”》。其批评的力度,是少见的。
这篇署名文章,《学习时报》刊用,本身的含义,不待多说。关键是文章作者的批评语言,用词之极,也是少见的。比如,作者说,“刚看完《黄金甲》的那几天,胃部的不适感一直挥之不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观感,那就是:这是一部嗜血的电影”。作者“真的怀疑中国的大片是否到了嗜血成性、靠喝血赚钱的时代”。
《黄金甲》的血腥,我相信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都有感受。那一天,我看完《黄金甲》,心情也不好。以致当天的晚饭也没有吃好。血腥的场面,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或许,张艺谋等等是有想法的,他们一定期待着在迎合什么。因为,电影总是要有市场的,不买到中国,就要买到外国去。票房,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从这种角度着眼,便大致可以理解其苦恼。利益驱使,至于道德价值什么的,便会放到次要的地位。
近年来,美国的大片,在中国大陆非常受欢迎。这些美国电影,几乎都是金钱、道德、以及暴力和性的叠加。没有性与暴力的电影,似乎便缺了赚钱的要素。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是不明白的。美国的大片,尽管也有性与暴力,但是,它们无时不刻,都在宣传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性爱过了,暴力过了,最终还有一点感悟。呵,美国不错,美国人不错。这就是《大棋局》的作者曾经说过的话:“磁铁般的美国文化”。
可惜的是,我们的这些大片,在性与暴力相加之后,却让人看不到这种感悟。于是,我们就不懂了。我们使用这些要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似乎喜欢用中国丑陋的一面来震撼外国人。这一点,也确实是老外们喜欢的。但是,表现完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人的振作与发奋。前些日子,看《三峡好人》,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一部电影,如果不能让观众振奋,光流泪,能解决什么问题?!
文革的年代,我们还记得一件事。一位意大利的电影摄影师,曾经拍了一部反映中国丑陋一面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曾经引发一起严重的政治和外交事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但是,今天,当我们这些中国的大导演们,不厌其烦地表现中国人的丑陋之时,我们却显得有点麻木。甚至,还有莫名的自恋。差一点,我们还以为,中国的电影,还为此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呢?!
《学习时报》的文章,有一段话是很不错的。“脱离了道德制约的暴力叙事具有严重的社会文化后果。暴力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威胁和否定,任何暴力行为总是敏感地牵动人类的道德神经。只有正当防卫或除恶的时候,暴力才具有道德的正当性”。“脱离了道德制约的暴力叙事是对人类基本文明准则的违背”。同理,脱离了道德制约的单纯的表现丑陋,也只能让社会公众感到失望与无助。因此,“没有道德底线,任何所谓大片,都只能是丑陋的”。
基于为个立场,我同意《学习时报》署名文章的观点。这也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之一。不过,有一点,我想说明,我们千万别将这些观点的自由表达,上升到“泛政治化”的地步。类似的话题,《学习时报》可以说,其他别的什么报纸杂志也可以说,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毕竟,这大致属于理性表达的范畴。对不对,自有公认。
如果因为有背景的《学习时报》说过了,傍的什么人,就不敢说了。那就是另一种政治上的悲哀了。其“血腥”的影响,更可怕。好在,现在都在讲和谐了,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就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彼此尊重,也就行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