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今日论语 | 
 
一条“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以韩寒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人,口诛笔伐。对此,申公深表理解。确实,中国的人文传统,需要自尊、自觉和自信。外国人如何认同、如何理解,并不影响我们固有的立场。相反,我们需要反思的,倒是如何向外国人传播我们的价值认同的问题。
这条新闻,有几个重要元素,是足以让人信以为真的。比如,上外教授,而且是党委书记,大小是个官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最末,还有一句挑动网民神经的话:“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有关部门”,这个马虎眼,放在这里,挺唬人的。
不过,申公系新闻科班出身,当过多年记者。刚读到这条新闻,便有几处不解。第一,且看这条新闻的标题,竟然有“可能”两字。将“可能”做进标题,本身就是新闻之大忌。第二,课题研究,一般都有立项,有关研究内容,都要在标书中加以说明,最重要的是,课题成果的公开发表,一般都是在课题评审通过之后,方可公布。一个课题牵头人,难道不知道这一常识?!第三,新闻中提及的人物,吴友富先生的“指出”,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就是说,新闻要素残缺。更要命的是,这个“指出”的内容,根本没有提及更改“龙”的图腾的意思。相反,他强调要“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比如,他提到了具体的“龙凤呈祥”。
假的就是假的。今天,我们已看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的谈话。发表这一消息的媒体报道说,吴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吴教授还透露说,他牵头的课题,即三个月前上报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关于“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项目,完全没有改变“龙”作为国家标志的内容。申公也是个官员,有幸看到了这一个课题的项目书,里面确实没有任何更改“龙图腾”的提法。从课题研究的角度,他这个“牵头人”,当然明白,他研究的方向方法领域是什么。他怎么可能随意地跳出研究框架,去轻率地发表此类不负责任的议题呢?!
这一事件,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媒体是社会公器。媒体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我听说,这条新闻是一位通讯员提供的,有关记者也没有向吴教授进行必要的核实与采访。我们年轻时候做记者,老先生们经常耳提面命,记者天生应该怀疑任何事情。现的年轻记者,大都容易轻信他言,这些都需要反思。第二,网络应该倡导理性和谐的氛围。现在,有许多人,似乎都有一种盲从心态。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然后口无遮拦地大加讨伐。个别网友,甚至将上海人一网打尽,多少有点不公平。上海人也有三六九的。什么人都有。是不是?
上海人也是龙的传人嘛,比如韩寒,就是上海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