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如烟旧事 |
1998年4月,《文汇报》与《新民晚报》合并之事,正紧锣密鼓。关于干部人选,则是同仁们关心的话题。当时,我正在党校学习。听人说,《新民晚报》总编辑之职,可能由原《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先生取代。于是,我便向炳华同志的秘书何毅证实此事。他笑答:“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呵。这家伙。我的同屋,是《解放日报》的郑宪。他对金福安的评价:老实人,也是好人。
关于金福安,我当时知之甚少。只知道,他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67年进《解放日报》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夜班编辑部副主任、主任,《解放日报》编委、总编辑助理,1993年起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分管报纸新闻编辑和理论、文化宣传报道及《支部生活》、《报刊文摘》等工作。他的亮点之一,则是长期从事夜班编辑工作,成绩出色。他也因此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3年,荣获首届“全国韬奋新闻奖”。1994年被授予高级编辑职称。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评价自己的夜班编辑工作:“正是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我自己。”
我同金福安的第一次接触,则是一篇头版头条的文章。当时,党校方面,安排我们这批学员去卢湾区政府挂职锻炼。当时的卢湾区区长是张学兵同志(现为浦东新区区长),他在政府工作中提出了“首问责任制”,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任何人遇到任何求助的人,无论其事是否关己,都有责任认真接待。“任何遇首问而不负责者,罚”。我直觉,这是一条新闻。“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这是政府的“通病”之一。于是,我利用工作便利,采访了张学兵区长。我认识张学兵多年,他以前在团市委当副书记,我则是市青联常委,有些活动,经常见面。张学兵很客气,他的工作笔记,上面有五句话,是他工工整整写的:敞开胸襟、张开双臂、降低门槛、宾至如归、公平待遇。这也是他当区长的真实的工作心态。采访之余,我写了一条八百字的新闻《卢湾区政府推行“首问责任制”》,同时,还给这条消息,配发了一条评论《降低门槛》。文章弄好后,我用信封套上,简单涂了几句话,直接寄给了金福安。我只想试试,这位领导的感觉如何?第二天,这篇新闻和评论,居然上了《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看来,金福安是个有经验也有感觉的领导。
金福安上任之后,《新民晚报》上上下下,都喜欢直接称呼他“大金”。这说明,他为人和善,没有官架子。见到任何人,都是面带几分笑。当然,这种笑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大金”到《新民晚报》后,显然花了时间,作了调查研究。他发现,我这个人,是不是太空了。我从党校回到《新民晚报》,也有几个月时间,仍在混日子。1998年的年底,他找我谈话。他说,你编前会也经常见不着,也听不到你的意见。我听说,你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他正式同我提出来,你能不能每天早上参加编前定稿会。《新民晚报》有两个编前会。一个是每天下午,基本是评当天的报纸,另一个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编前会,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确定头版和相关版面的重要内容。“大金”是真诚的,我也不好拒绝。于是,我被套牢,每天早晨,七点就去上班,在编前会上指指点点,也算是当当神仙。我觉得,“大金”是知人善任的。
“大金”主持《新民晚报》工作,他的办报思路,是在“守成”的基础上开拓。毕竟,《新民晚报》是一棵参天大树。因此,他注意贯彻林放先生的办报方针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风格,坚持“以民为本”,坚持办好“新闻纸”、“文化纸”两张纸,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的晚报道路。他的努力与付出,使《新民晚报》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方面,继续保持全国晚报界的领先地位。同时,他还经常说,我们的报纸是社会公器,而不是一个谋事的饭碗,我们要对国家、对民族、对自己的理想负责。我认为,“大金”的办报思路是正确的。后来,曾有人批评他不思进取,至少是一种误解。《新民晚报》,已是一位历史的老人,有毛病有问题,都是需要慢慢料理的,而不能简单化。任何改革,都应该慎之又慎。这也是他的后任,应该汲取的教训。此处不提。
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大金”对我有提携之恩。我这个16年的副处,就是在他手上扶正的。几年后,我还听说,“大金”也曾几次向领导建议,让我回《新民晚报》担任领导工作。但是,他嘴上从来不说。前些时候,我们提及此事,他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话:“你不回《新民晚报》,是可惜了”。
现在,“大金”,已从《新民晚报》总编辑的位子上退下来。无官一身轻。我感觉,他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希望这位好人一生平安。我真心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