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想沙漠 |
这两天,韩寒同诗人沈浩波,正掐着架。
韩寒的《行》诗,行与不行,行与不行(注意是要用不同的拼音读的),也算是损到家了。似乎一定要将天下的“回车诗”一网打尽。沈浩波显然也不是善茬儿。他用下半身写诗,也会用上半身骂人。两个有“代沟”(据说现在每三年就是一代)的人,自然是话不投机。诚然,他们学识、经历、思想不同,却仍然决心战斗下去。
我读书的年龄,正好是一个不需要读书的年代。因此,有格式的古诗,没有读过几首。有关平厌的知识,虽说贫乏,但毕竟知道“大漠孤烟直”。我读大学的时候,正好碰上了“朦胧诗”的时代。舒婷、北岛,都是偶像。我们班的同学当中,便有大批的“朦胧诗”的好手。我的一位同学,婚姻失败之后,便写出过“被晚风吹累的贝壳”这样美的诗句。关于诗,也就这么些印象。我对诗歌,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意。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
不过,赵丽华的诗歌,以及她的《田纳西》,近来突然在我的部属中间流行起来。不能不让我警觉。
我
好想
真的好想
不用上班
渴望
天上
掉馅饼。
因为
赵丽华说
田纳西
就掉过
天大的馅饼。
有小朋友对我说,现在的诗,都成了尸,亦称屎。诗人,也就成了“尸人”和“屎人”。所谓的诗,只要将文字,用电脑键回一下车,就行了。因此,回车即是诗。我昏倒。我小的时候,老师倒是教过我们如何断句,很有讲究。现在,人人都在研究分行。据说,在哪儿回车,其学问堪与断句媲美。最让我吃惊的是,如今热衷于研究分行的人,并不是韩寒这一类所谓的“80后”玩主儿,相反,倒是同我年龄相仿、甚至更大一些的一帮子大叔大婶。于是,我好奇地去找,找啊找,找到了尽可能多的“回车诗”。这一回,真该着我吃惊了。文字,居然被糙成这样,这世道,怎么了?我想,不管你用上半身,还是用下半身,都是不应该的啊。
本来,我对韩寒这一代人,充满了疑惑。他们有一堆的毛病,但是,这次他们站出来,无所顾忌地向“回车诗”挑战,不得不让我等重新审视这一代人。他们可以打电玩,可以飚车,可以粉丝,甚至可以目中无人,都没有关系。因为时代在变,人的个性正得到充分的尊重。可贵的是,他们在独立地思考,并独立地将见解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批孩子,都是可爱的。至少,他们对“回车诗”的抨击,让老夫高兴。这一代人,有希望。
有人说,回车诗就是现代诗,就是一种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鲜明特征,不错也没有过。但是,互联网时代,并不仅仅存在一种“回车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就曾被赋于旺盛的生命力。宁财神、安妮宝贝,就是网络的产物。雪村现象,也让人从网络中得到启发。但是,“回车诗”,我断不认同,它可能就是一种网络泡沫而已。任其泛滥,肯定是要误人的。
关于现代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并具有时代的特征。我年轻的时候,读过的现代诗,至今仍有冲动。比如,《西去列车的窗口》。那种激情,剥去年代背景,仍然让人感动。可是,如今的“回车诗”,除了让人苦笑,还会有什么?
当然,也有好的“回车诗”,比如韩寒的《行》。这个东东,比他曾经有过的檄文,好很多。不过,这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车诗”了。
行
你行
你就分行
不行
你行行好就别分行
别行不行就分行
免得分的行又不行
诗人决定你分的行行不行
行不行
你的行就不行不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