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万古球之足球评论 |
6月23日,对法国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
一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巴黎成立。口号是“复兴奥林匹克”。这一天,对法国足球队来说,也是特别的。他们的队长齐达内,不得不在看台上度过34岁生日,接过队长袖标的维埃拉,恰巧也是生日。因此,点评今晨法国和多哥之战,似乎可以用“复兴”、“宿命”、或者“寿星”串起来。但是,我却想到了“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一篇法国小说。我读中学的时候,课本上教过。在法国作家都德笔下,法国百姓,面对侵略者,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法兰西万岁”的呐喊。今天的比赛,法国人似乎也在上“最后一课”。当然,他们是要学会在没有“绝对核心”齐达内的情况下,怎么踢球,怎么生存。法国的大牌们是幸运的。他们的对手已不是普鲁士军队,而是一支似乎是为金钱折腾不已的非洲新军。世界杯欧锦赛双料冠军,居然要从这样一支球队身上,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让人伤感。
世界杯前,我看到一部记录片。片中将齐达内和贝利、马拉多纳等球王并列。用意明确。这也说明了齐达内对于法国队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两年前,齐达内曾宣布退出国家队。但是,法国队的“后齐达内时代”并没有出现。多梅内克在舆论的压力下,还是召回了齐达内,并委以重任。
可是,媒体是尖刻的。前两场比赛,法国球员的表现,太令人失望。因此,他们居然为齐达内的黄牌停赛而欢呼,说是“法国队的机会来了”。我相信法国人不一定这么看。他们太崇拜自己的英雄了,对于“后齐达内时代”,他们非但不愿意接受,甚至还打心底里拒绝。事实是无情的。没有齐达内的法国队,在度过45分钟的焦躁之后,如愿取得了3分和2个净胜球。
有朋友开玩笑说,新任队长维埃拉一次射门、一次妙传,固然是为自己和齐达内送上了生日大礼,也似乎意味着法国队的新生。一个没有齐达内的法国队。他们已丢掉了虚荣与幻想,准备轻装上阵了。足球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法国球员应该感谢文学家都德,因为他们仍会有“最后一课”。
呐喊的法国队是否新生?我们还要等着看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