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如烟旧事 |
因为迷围棋,后来促使我成了专门报道围棋的记者。进《新民晚报》当记者,我最初的工作,就是打杂。替那些老报人做下手。比如,送稿子。当时,编辑部在四楼,印刷排字车间在底楼。老报人都有一种倚马可待的功夫。写稿子,为了抢时间,都是写完一张送一张,且思路联贯,绝不会有错。这种功夫,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我开玩笑,我的“学徒生意”,都是在电梯里偷着学的。
有一天,《新民晚报》专门报道围棋的老记者蒋是枢先生,提出要带我去看围棋比赛。我觉得,他带我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我很勤奋,对老同志也很尊敬,他有好感;二是知道我喜欢下围棋,懂行。需要说一句,这位老先生,是不会下围棋的,报道围棋比赛,有时候也不太起劲。那天的比赛,是中日之间的一场快棋赛,聂卫平九段对石田芳夫九段,担任讲解的,是后来名气挺大的曹志林先生。比赛结束,老蒋对我说:“怎么样,明天弄一个消息。”既是命令,也是鼓励。我会下围棋,但怎么写围棋报道,可是一点底气都没有。那天晚上,我摊开稿纸,正儿八经地写报道。当然是新华体。写完之后,不满意,撕了。再写,再撕。最后写不下去。干脆去睡。第二天,早起,脑子清爽,感觉也好极了。动手写了一个夹叙夹议的消息。有点不伦不类。时间来不及,就是它了。
赵雨先生盖了发稿章,我一路小跑,送去编辑部。老编辑吴祟文先生,拿起稿子,粗粗看了一遍。然后放下稿子,摸烟,点着。翻来翻去,又看了几遍。很欣赏的样子。吴先生盯着我,问:“你写的?”我点头。他哈哈一笑。“不错不错。没有章法,却有味道。”这篇不伦不类的报道,居然一字未改,被登在新民晚报体育版的显著位置上。这位吴老先生,素以刀快著称。很多稿子,都会被他砍得体无完肤。此稿能全身而出,不损毫毛,也实属少见。我知道,这实际上是吴老先生的一种鼓励和支持。他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姿态。
因为这一篇报道,我理所当然地揽下了《新民晚报》的围棋报道,从此一发不可收。那几年,正值中国围棋事业走向辉煌的时代,我的围棋报道,也因此借光。这就叫“生逢其时”。因为围棋报道,我结识了围棋界的各色人等,具有相当的人脉。陈祖德、聂卫平、王汝南、罗建文、华以刚、马晓春,刘小光、曹大元,芮乃伟、钱宇平、以及后来的常昊等等,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当知,也从围棋中,知道了许多人生哲理。比如,大局观,平衡观,舍得放弃的理念等等。
1986年,在当时《新民晚报》领导的支持下,我积极推动了中国围棋“天元”赛的举办。这一项赛事,是迄今为此中国围棋界水平最高,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赛事。在中国天元赛的基础上,我们还推动举了中日、中韩围棋天元赛。前些天,《新民晚报》在同里古镇,举办了中国围棋天元赛二十周年特别棋战。《新民晚报》的历任领导均在受邀之列。我也是“元老级”的人物,也跑去捧场。呵。一个记者,做到这个份上,也知足了。
不过,我的围棋水平,这十几年却没有什么提高。我在联众围棋的等级,也从业余三段,降到了初段。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不必计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