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继续留驻中国
(2010-07-01 15:25: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醉们 |
早在06年之前,已经有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图谋突破国境,向东南亚发展。在我周围就有好几家企业去了越南等地。但是去了之后才会发现问题多多:去越南的企业说那儿工人不肯加班,经常造反;去菲律宾的企业说,那儿的工人天性热情而散漫,拿到工资就忘了工作,等花光工资才想起要努力赚钱……等等,而相同的一个大问题是,那儿的产业链不如中国的齐全,各方面的配套跟不上,最后一算下来,经营成本是挺大的。因此,有人已经打回头,后悔走出去那一遭。
因此,在报纸上看到富士康之后,有台商等鼓噪大陆生意做不下去了,要转去东南亚,我鼻子里“嗤”地一声,去吧,这话,我早在98年已经听到,这行动,我也早在98年已经见识,但十二年来,大陆的工厂越来越多,一点不见减少,进入大陆的台商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第一个现实是,往内地走,远离沿海,你很快就能发现:中国穷人基数依然极大,穷得吃不好饭的人依然极多。你把富士康深圳工人的工资削去一半,将富士康内迁到那些地方,西南西北中原的人依然会抢破头地想进富士康。这就是现实,很血淋淋的现实,因为中国贫富分布太不均衡,财富堆积在沿海与北京周边,内地很多地区的财富水平甚至不敌有些人向往搬迁去的东南亚等地。说难听点儿,穷得没裤子穿的地方都有。
第二个现实是,很多人以为内地农村人口都奔沿海打工了。不。我在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等人口输出大省旅游时候,跟那边的年轻人有过交流,他们说不敢出门打工,南方坏人太多,警察太严。经常有的情况是,一个村有一个吃螃蟹的人出去了,然后第二年他回乡过年带走一批七大姑八大姨,于是会出现有些村整村年轻的都打工了,有些村还都安于现状。而今年出现很大一波民工回流潮,与去年那一波的不同,去年是因为刺激经济政策导致基建遍地开花,很多人在老家找到工作。而这一波民工的回潮则是与尊严生活有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受不了在打工地低人一等的生活,存了一笔钱之后,回家做小生意开店等去了。我身处工业区,已经看到不少。
第三个现实是,中国各地基础设施要比很多东南亚国家强。铁路,公路,水电等,这都是工厂正常运作的命脉,政策导致,政府很喜欢修路,虽然前两年审计专门盯住交通部门导致一大批官员落马,可路毕竟是修起来了。而且各地比政绩,机场也修了不少,即使一天只降落几只飞机。因此,即使路上收费站多得像拦路抢劫的,可血脉毕竟很通畅。这是很多跟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第四个现实是,中国人听话,温顺。即便是在相对蜜罐里长大的八零后农民工,他们也比很多人勤劳吃苦得多。这个最容易反应到工厂的按时交货方面。作为采购商,在质优价廉之外,还非常需要交货的及时。
还有四五六七……个现实。因此,我相信,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越来越难以为继,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在内地生根发展,遍地开花。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企业会搬去东南亚。
很可能,广州火车站每年一次的春节返乡高峰会一浪小过一浪。
下面说说到内地开企业的好处。
昨天的新闻已经报道,富士康出事后,内地省份省委书记纷纷亲赴富士康,拉他们去内地发展。而从河南传来消息,富士康开始在人口输出大省河南大量招工,建设新的基地。这一结果可能是富士康早就有计划的,但是连续的工人跳楼倒逼他们加快内迁计划的进度。
谁都看得见企业内迁的最大好处就是人。在人口大省就地取材,而且便宜。
而有更多的好处,只要你做过企业,很容易看了以下一段就心领神会地一笑。
两个同样条件的应聘者,一个是本地人,一个是外地人,你更愿意招用本地人。
第一个原因是本地人稳定。外地人经常是春节回家后,就一去不复返了,根据统计,外地人的流动性要大大地大于本地人。这个稳定是有多种因素导致的,比如就近,比如家人盯着,比如人的惰性,等等。稳定的人工带来的是培训费的减少,出活,岗位稳定等的好处。这与成本息息相关。
第二个原因是本地人收敛。国人有个性格习惯,在熟人社会里做人的时候,普遍很规矩,到了陌生地方就很放得开了。还不大习惯依法做人。因此,用本地人的好处就是减少公司的某些不可名状的损耗。呵呵,自己想吧。损耗那一块,很不小的,而更麻烦的还是经常跟本地公安打交道。
第三个原因是用本地人,不需要大规模建设福利设施的投入。都回家睡去,回家吃去,公司只管上班时间那一顿。管过公司的人都知道,那食堂寝室……无底洞啊。从建设费用到日常运营费用,到人力的投入,都是很让人头痛的问题。有些麻雀俱全公司的后勤人数投入要到公司员工的千分之十。还很难外包,因为太薄利。
第四个原因是本地人不劳您操心。八小时之外员工就是社会人,生老病死你只要表示慰问,放下一个红包,就挺有义气了。而用外地工的话,除非老板异常冷血,否则即使员工不是住宿舍的,生老病死也得找上公司。住宿舍的老板就更难解脱干系了,这不富士康一幕还活生生地在眼前啊。很多在这方面的投入,很难说会提高多少成本,可确实在增加管理的成本。
如果将公司搬去劳务输出地,在目前各方面基建和物流已经比较成熟,以及当地政府已经变得有点儿开化的前提下,已经是可行了。将外地民工变为本地人,这方面成本的减少不仅体现在工资上,还体现在以上所列的方方面面。对于薄利的企业而言(据报纸,富士康的利润率是4.5%),任何小小的成本降低,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总结,薄利、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沿海呆不下去是必然的,内迁也是必然的,内迁这条路起码在二十年内,还是活路。
这两天是世界杯空挡,赶紧写一篇。
继续秃笔抗体牛,下一篇是沿海产业的空心化和内地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