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低附加值制造企业(完)
(2008-12-30 21:32: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醉们 |
接上篇
但是也不能说好日子到头了。好日子还是有的,抓住好日子,就是抓住发展机会。比如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前几年,在市场莫名其妙飞速扩容的时候,市场出现短暂供需平衡被打破,不少产业的产品出现供不应求,这个时候正好涨价,挣取点儿高额利润。这时候不仅物价涨,连多年不变的工资也涨。这是难得一见的机遇。我看到不少企业在2003年杀入新行业,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在03、04年因美好前景的驱使,而负债扩容。
负债扩容的过程有点儿类似赌徒,有因预测未来而赌上一把的血性,也有眼看景气时间超长,激发起来的更大赌性。还有人比人气死人,被比下的抓紧时机搜罗一切机会迎头赶上的盲目。
不少产业主,尤其是入门尚浅的更是,并没有妥善认识到利润率与利息的平衡关系,一味求大。却没考虑到,长远来看微薄的利润其实不够支付扩张的借贷利息。而若是借贷用于转行,也大多没计算一下若是经济转冷,转行危机,现有资产是否足够维持。再加上中国特殊的金融系统,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正常渠道贷款艰难,往往需要支付加倍利息从私人借贷中获得。而虽然国外银行已经获得在国内经营人民币的权力,私人借贷却依然属于禁区,因此问私人借贷时候,除支付高利息之外,还得额外支付风险成本。于是今年下半年经济转冷,银根紧缩时候,中小企业更是感受雪上加霜的寒意。许多企业困于资金链断裂。当然,遇到转产困局的并非全部,还是有不少企业以破釜沉舟之勇转产成功。事后再看,考虑作为私营中小企业者共有的其中之艰辛,其成功却令旁人欷歔。
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企业面对用工涨价、汇率变动、退税减少、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等现状,不可能就因为转产艰难而安于现状。现状无法安了,只能求变。同时,商品社会的正常运转无法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这一块的环节,低附加值企业毫无疑问必定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盲目提出转产口号,尤其是全国提出,是不科学的,就像人不能为了追求高贵,只看得见美女语笑,却见不得美女如厕。可是这些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呆得越发艰难却也是事实。因此有些企业针对遇到问题,并不是提出转产,而是提出产业转移。
有针对性地转移产业的时候,当然考虑的方向就很针对。因为行业的利润微薄,所以导致业者必须针对各项评估斤斤计较。这些计较,大概与当年外资劳动密集型产业考察中国投资环境时候差不多。比如四川虽然是劳务输出大省,工资成本较低,可是产业不会大规模转移去那儿,因为蜀道难,物流成本太高。比如某中原大省虽然也是劳务输出大省,而且还是交通枢纽,可是产业也不敢转移去那儿,因为那儿的行政环境欠佳。所以,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珠三角的产业沿京九线转移到江西,长三角中的浙江产业沿浙赣线也转移到江西。江西原是劳务输出大省,而今运输方便,产业集中,政务还行,因此地域吸引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显现,产业集群优势应该也将很快培育起来。同样拥有良好地理环境和长江水运优势的安徽政府,其实应该好好思考个为什么了。最近看到报道,郭台铭也准备将珠三角拥有十几万员工的产业转移到西北去。
这儿有必要指出的是,有些先行一步的企业已经脱离OEM的被动境地,转向可以代替设计的ODM,有些更是拥有自有品牌的OBM。因此这些企业的利润相对纯粹OEM丰厚了一些。在此次的经济危机冲击之下,他们的企业可以立于不败。这些企业更成了目前求稳外单的避风港,生意较之过去反而更容易做。可以这么说,实践表明他们企业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但是成功的企业也必须意识到一点,产业转移未必是在被迫无奈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做出,产业转移也可以是主动追求更高利润的一个选择。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预期发展前景之下,经营者有必要长远考虑。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以上是我对近期低附加企业的解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