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低附加值制造企业(三)
(2008-12-30 14:50: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醉们 |
三,现状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资产的积累促进制造业飞速发展。这种发展由于上述各种门槛的限制,更多的是往横向发展,而非纵深,亦即产业扩大。然而我们的产业可以奇迹般地在三十年里飞速扩大,国际市场的承受能力却未必同步,国内的消费更是无法跟上。供求之间从短缺经济发展到饱和,最后产能大于需求。到这个时候,四种企业走到同一起跑线上了。
从原先的短缺经济,到后来的供大于求,这是一个利润逐渐走低的过程。只要是一个资深采购员,对于一种常见产品,他可以准确说出每一道工序的成本,因此计算得出一个产品的毛利,也就是说,价格是透明的。那么在东家不做,多的是西家肯做的时候,这个价格还怎么谈。产业饱和的结果,就是利润被压到最低的开始。这期间,因为行业内成员众多,不可能如中石油中石化一样组成价格同盟,大家反而只有竞相压价,压到只够维持吃饱。也不可能自觉结盟压缩生产,因为最低利润还是有的,所以压缩便以为着少赚,在一个成员众多的集体里,这种同盟没法成型。基本上来说,低附加产业的利润状况,在未来可以预期的日子里,都只能这样了。
因为价格的透明,利润的微薄,因此企业会想尽办法挖掘利润潜力,寻求成本降低。而这些产业并不是什么技术性强的企业,发掘的结果,就造成全国同类企业的同质化。换句话说,你进去全国各地类似的企业,同样规模下,基本上可以看到同样的管理模式,包括工序都是一样的。都是追求成本降低做到极致的结果。长三角的打工妹是什么待遇,珠三角的也好不到哪儿去。长三角的工厂偷偷排污,珠三角的工厂也一样晚上开污水闸。
这个时候,外部环境一个细微的变化,对工厂的盈亏就影响很大了。
如果一个地区产业集中,可以达成集群优势,方便工厂采购快捷便利廉价,缩小工厂流动资金的规模,那么那个地方的类似工厂会越来越多,产业越来越庞大。产业的每个个体凭借集群优势,来获取自己的价格优势。比如东莞的电子产业群,绍兴的纺织产业群,义乌的小商品产业群,河北的小钢铁产业群等。
但是如果一个地区忽然很抓环保,导致工厂污水处理成本增加,不用多久,要么工厂搬迁,要么地方政府看到大事不妙GDP受损而收回政策。基本上哪地儿的企业非不得已都不户赶企业。因此珠江水浑浊,长江水也清不了。哪天珠江水清了,长江水也会清。同理的还有其他许多政策,包括劳动人士政策,户籍政策等,一个产业如果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存在,那么在珠三角的是血汗工厂的话,长三角的也逃不过。个体私营的加班的厉害,台资韩资港资的一样好不到哪儿去。上至规模大到几万十几万人的企业,下到作坊式小工厂,走到这条道上了,就只有天下乌鸦一般黑了,要么不做,由不得你。
赚点儿微薄利润,转型就很困难了。转型需要资金的投入。然而很多业者薄有积累之后,面对规模的扩大和企业转型的选择,常常选择前者,盖因前者熟门熟路,输赢都在掌控之内,后者则是条摸不清底子的路。
待续,再换一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