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导的魄力

(2006-11-02 10:20:45)
写水书记与刘总工费厂长之间的斗法,其中写到水书记的魄力,以及刘总工费厂长们这些知识分子的书生气。我虽然是个匪气十足的奸商,但身上多少也是带着一点头巾气,每每考虑到单干时候,总是底气不足,在与那些非知识分子出身的同行斗法时候,常觉得投入必须很大,不是单拿脑筋算计那么简单。究竟其中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人的思维差别?我到今天还没考虑岀正确答案。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台湾政坛,对于马英九这个人的评论,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很有知性很有理性的人。在倒扁开始时候,我一直留意他的动作,他当时提出由法律主导的思想,我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照理论上说,民主政权下对政府的意见,可以通过投票换届和法律裁定来解决,不需要搞上街游行的运动。
但几个月下来,倒扁不成,扁依然坐得稳稳当当,马英九反而江山不稳,他领导的蓝军被边缘化的宋楚瑜拖着走,诺大国民党异常被动。是他的法治理念不对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马英九的法治理念没错,他错就错在没能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强力推广他的理念,而这个错误产生的原因,则是他对舆论这个载体的认识。从马英九目前处理问题的手法来看,他一直认为舆论是理性的载体,是可以通过讲道理,让舆论将信息传播到公众耳朵里的。他说出洒家自有妙招时候,我开始觉得他没辙了。
舆论怎么可以是理性的?人为什么会传播舆论,那是因为舆论中有噱头,有噱头才令人们有兴趣传播,这话说着虽然低级趣味,可人不就是低级趣味吗。如果舆论只是张家今天吃葱烧鲫鱼李家孩子上幼儿园这等小事,舆论是无论如何传播不开来的。舆论传不开来,就意味着领导者的影响力只能达到身边几个人,而不能影响到公众。所以才有讲理的马英九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因为民众听不到他的声音,就不知道他想做什么,既然不知道他想做什么,民众就跟着其他提出合乎他们心意口号的人走。
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知识越多,做人越规矩的,越知道什么不能做。别人还没约束他,他自己先约束了自己,做事束手束脚,失去的是机会和影响力。相对的,那些不知道什么不能做,或不在乎什么不能做的人,先说了再说,让公众的目光关注过来,然后让社会来约束他。后者,社会约束得了他们,他们会成为很成功的人,社会如果约束不了,他们就是问题人物。所谓治国之良相,乱世之枭雄,说的就是后者这些人。
即使在目前文坛炒作上也是这样,圆通讲理的发制永远没有力量。但是剑走偏锋,有点极端,有些纰漏的发制,却可以一鸣惊人。
这就好像鲁迅在一篇散文里面说的,有人想在墙上开窗获取通风光线,可不获批准。有人干脆提出将整堵墙砸了,获取通风光线,审批的人却批准开窗。同样的目的,可是,用不同的手法提出,获得不同的效果,可见人无理性可言,跟人讲理性,是美好幻想。
我的认识目前到这个阶段,我想,关于领导人物的魄力,如果有时间将历史上的领导人物梳理一遍,比较他们的发言,尤其是比较一下竞选人双方之间的较量,可能是个很好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