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关东直门外的一所小学——二里庄小学
(2014-04-18 11:35: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
北京城关东直门外的一所小学——二里庄小学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摘登
我就读的二里庄小学就在东直门外小街下关副食店对过,也就是路南的小胡同里,那地方叫南二里庄。二里庄小学是一个大的平房院子,里面有四个套院。据说1949年以前这里是东来顺饭庄老板的宅子。
根据史料记载,东来顺老板是回族人,叫丁德山,河北沧县人,年轻时跑到北京城做小买卖,全家就住在二里庄的破寒窑里,靠给人挖黄土为生。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北门不远的地方摆了个小饭摊,后来他给饭摊起了个字号叫“东来顺”,他认为他住在东直门外二里庄,东安市场又属内城的东城,这一连串的“东”意味着“旭日东升”、“紫气东来”,以后的生意必定会兴隆顺利。后来果然顺利,小饭摊发展成了大饭庄,并把涮羊肉定为东来顺的当家菜,逐渐成为京城涮羊肉的头牌。为了保证羊肉一涮即熟,鲜嫩可口,丁德山每到秋季即出德胜门到马甸的羊店选购内蒙古集宁地区西坞镇的大尾巴绵羊,只选二至三年阉过的公羊或仅产过一胎的母羊。然后把羊赶到二里庄小学东边的一个院子里,由佃农饲养。到了冬季羊肥了,火锅也上桌了,正好屠宰上市。事业发达以后,自然不会再住破寒窑,丁家就在南二里庄建起了一片宅子,后来又在城里建了宅子,就搬到城里住了。丁家二里庄的宅子除了临街的房子用于经商外,后面的一个大院子据说是租给了致力于办教育的人士,办起了私立小学,这就是二里庄小学。据一位生于1925年的老住户朱启仁大爷说,他是1932年就在这里上的小学,当时叫南二里庄小学。这样推算,二里庄小学至少也有70余年的历史了。
也许是由于地势低,院子里多数房子都建在高台子上,进门时要上几级台阶。几排老一些的房子还有前廊,用掉了漆皮的红漆木柱子撑着。教室的地凹凸不平,是用红砖铺的。木头桌椅都很破旧,教室里用的是白炽灯,也许是瓦数低,到阴天开着灯教室里都特别暗。冬天教室中央生着一个跟我一边高的大煤球炉子。学校操场东头有一个砖头砌的台子,是全校大会的主席台以及我们进行文艺演出的舞台。操场南头有一个防空洞,我入学时还在挖,经常看见老师推着小车往洞外运土。
2003年5月我去探访过二里庄小学,小学原址已经是圈起来的建筑工地,里面堆放着一些建筑物料。空场上长满了荒草,与周边的高楼一比显得很荒凉。依靠幸存的几株老槐树和杨树,可以界定出校舍和操场的大概格局和轮廓,地面上依稀可以辨认出当初教室的地基。和附近的老住户一打听才知道,二里庄小学1988年就迁到了小街下关副食店东边路南新建的胡家园小区内,名字改成了中央工艺美院艺美小学。学校搬迁后,也许是资金没到位,一直没盖楼,院子空置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0年被夷为平地。
那天,我望着眼前如废墟一般的景象,不禁凄怅。一座颇具史料价值的小学校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连个影像都没有留下。小学时代的很多记忆也从此永远失去了着落,无从追寻,实在是遗憾、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