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马桥子(1992年-1993年黑山变电所)
(2020-12-18 16:47:20)
标签:
大连马桥子金州开发区 |
分类: 工作经历 |
在大约是1992年的时候,我还参与了开发区出资建设的开发区黑山220KV变电所,为此多次往来马桥子开发区,当时该送变电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大连马桥子开发区建设委员会,工程完成后无偿移交给大连电业局进行运行,在这个委员会里,有一位来自大连电业局的电网规划的工程师孙先生,他人事工资关系仍在大连电业局,为开发区工作,他是当时开发区建设委员会唯一一名电力专家,因此他的意见非常重要,另外一名从事电力建设具体操作的是姓何的先生,他是一名二把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有个绰号“何彪子”。
第一次在这里召开设计审查会,是1992年的春节前夕,住在我第一次来马桥子的金峰宾馆,开会也是在这里的会议室,平常吃饭也在这里,当时假酒横行,我们晚餐喝的酒,牌子是黄鹤楼,一喝就觉得不对劲,都是假酒,酒精味道特别浓。东电和大连电业局来了很多人,大连电业局当时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官二代,在大连电业局挂职锻炼,但他似乎什么都不懂,大连电业局开会主要业务领导是南方人林总(不是林克秀),主管技经工作的是吴存莲,当时他带领一位徒弟,年轻帅哥李彦平。
大家在会上讨论变电所的建设规模,孙先生发言他的讲话十分强烈,他说开发区这么个政治敏感地区,变电所仅仅安装一台12万KVA的变压器恐怕不行,如果这台变压器出了故障,会造成开发区大面积停电事故,那可不是经济损失,造成的政治影响会很大,必须加上另一台,他打开了打火机扔到柴火堆上,大连电业局的同志们开始向柴火堆泼汽油,异口同声地赞同,当时对电业局的资产总量还有考核的,别人出资当然希望多加一些资产,温润儒雅的林总,也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觉得从发展的眼光看一台变压器或许不够,未来这里可能建设不少大酒店和工厂,用电量还是很大的,目前至少需要两台。老何插了一句,“大酒店能有多大负荷啊,”东电的刘(患病早早去世)当即回答,“至少一万”,那位挂职锻炼的可能对业务工作不是很熟悉,只是刚刚开会时表了态,后来就坐在后面不做声了,开发区的领导在会上就决定,变电所按照两台12万KVA变压器规模设计,重新进行初步设计。
由于变电所新建牵扯到电的来源,电源侧的金州吴屯一次变需要扩建,我们还到锦州一次变的现场进行了考察,这个变电所是华能电厂一期配套工程所建的,本次扩建是打开东侧的围墙,多建几个间隔,东部围墙外当时是一片菜地,从肉眼观察,地面似乎高出变电所不少,会议期间,在金州一个饭店里,吴存莲请大家吃了一顿饭,大家载歌载舞,吃得很高兴,当时金州供电局的老局长坐在我的旁边,他介绍了当时的明星市长(大家都知道是谁),就是从金州起家的,在金州时由于工作关系他们曾经联系过,他当时就说没怎么看上他,感觉有点嘚嘚瑟瑟的,在电视上人模狗样的,但平常说话,经常三字经不离口,骂骂咧咧的,印象特别不好。
当时金州的通讯和大连还未实现一体化,从金州打电话到大连还是长途电话,大连电业局的计划处长在我们房间打电话和大连联系,说是要请东电规划处的几位同志晚上吃饭,晚上我们也要挪到大连市内住,一结账才发现出现不少长途电话费用,都是那位仁兄打的。
记得回到大连那天,是正月二十三小年,吴存莲请设计院的全体在渤海饭店吃了晚饭,而且老吴十分幽默,期间像是表演单口相声似的,和大家互动非常热闹,那年的小年外面风雪交加,而宾馆里热闹非凡,想起来第一次住在这里还是1983年春天,现在条件不一样了,都是两个人一间了,伴随着外面的风雪,我们沉入梦乡。第二天就乘辽东半岛号回到了沈阳。
就是在那年的夏天,又先后去了两次马桥子,第一次是修改完的初步设计审查会,还在金峰宾馆,这次开会何工在会上提出开关场能否使用当时刚刚兴起的组合电气设备,主要是想省地方,当时开发区的土地资源就很贵了,但是GIS当时的价格很高,国内只是西安高压开关厂刚刚生产,虽然后来他们去了西安进行考察,后来似乎没有采用,毕竟开发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过来的,还是按传统的开关场进行的设计。这次开会东电和大连电业局去了不少人,开发区建委会还邀请大家到对面的银帆宾馆,吃了一顿当时刚刚时兴的自助餐,现在说自助餐很平常,当时还觉得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晚上在银帆酒店餐厅里还举办了卡拉OK当时称音乐茶座比较时髦的晚会,东电老资格的潘总很喜欢唱歌,还有一位主持人,唱了一会儿,就回金峰宾馆睡觉了。
第二次也是夏天,大连电业局向设计院提出金州吴屯变电所设计似乎有瑕疵,让设计院赶紧到现场重新核实一下,我们乘设计院当时的老金杯面包车前往,到达的前一天大连遭受一场强台风,去金州吴屯变电所的路上看到很多大树在前一晚上的台风吹得连根拔起,到了现场主要的设计失误在于勘测部门的测量,前面说当时扩建的那块菜地肉眼观察就高出变电所很多,设计院测量不知怎回事,竟然还要填土加高,和现场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当时设计给技经提供初步设计资料时,我就提出过,那里还需要填土吗?设计人还问了一下勘测部门,结果回答没错,建设单位拿到土方平衡施工图纸就觉得不对,因此联系了设计院,我们来就是要修改设计,相应也要调整概算,概算调整开发区建委会不干了,认为概算不能调整,折腾挺长时间,我为此后来还单独去了建委会,和何工讨论此事,后来总算同意调整了,实际上当时开发区建委会没有懂技经的工作人员。
那次从大连回来的时候,所乘的老金杯面包车还发生了笑话,那个车的质量的确有问题,来的时候就出点故障,司机下车修了修,重新上路,回程时车开着开着,突然又停了,司机和旁边的人这下忙乎起来了,下车检查,突然里另外一位旁边人看了一下油表,说“别忙乎了,没油了”“啊”司机喊了一声,一看真是,车上有小桶汽油加上,就启动到了加油站,加上油回到沈阳。
后来接下年来,我帮助老吴的徒弟李彦平编制了该工程的结算,当时用计算机软件计算的,安装工程费差不多和设备购置费差不多,最终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从那以后就很长时间没去马桥子开发区了,一直到1999年,我已经换了工作单位,这年的年末在这里工作了一个月,下篇仔细述说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