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的春夏秋冬(改革开放之前)
(2021-12-05 18:42:55)
标签:
杂谈东北电管局 |
分类: 工作经历 |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从工程最初的设计单位,到后来工程竣工后的审计部门,虽然没有在施工单位工作过,但是一直关注着这些单位的发展成长,从改革开放初期施工单位的经历,可以说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形容她的发展,最为恰当,这里的施工单位特指东电下属的几个大的施工单位 ,具体说就是东电火电一二三四公司,烟塔公司、东电送变电公司、东电通讯公司及其他各市供电公司的多经单位和原来大集体企业。现在就按照自己工作历程中所了解的电力施工企业的起步到辉煌,乃至下滑的过程,从这些企业的往日开始写吧。
往日。
东北的电力发展,可以说是从旅顺那个港口开始的,1890年李鸿章批示,在旅顺大石船坞建了很小机组的发电机,仅仅够46盏白炽灯能够亮起来,这星星之火,后来在日占期间,逐渐燃烧起来,辽宁最有名的火电厂是抚顺和阜新发电厂、大连发电厂,北票发电厂等等,这都是日本鬼子建设的,另外鞍山的红旗堡变电所曾经是远东容量最大的变电所,还有抚顺的李石寨变电所都是日本鬼子在东北建设的,另外吉林的丰满发电厂当时是东北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太平湾电厂和太平哨电厂是辽宁机组很大的水电厂。
新中国建立之后,东北还是能源基地,我知道的文革之前,在抚顺建设了辽宁电厂,其他的我不是很清楚,我了解的在备战备荒的年代,辽宁建设几个著名的火力发电厂,朝阳电厂、刀尔登电厂、清河电厂、元宝山电厂、锦州电厂等等,前三个电厂完全是备战的考虑,都在穷山沟里,条件十分艰苦,选厂址科技人员的意见,不如军代表的拐棍好使,刀尔登和朝阳电厂就是沈阳军区的军代表,拄拐管在山沟里,在地上一敲就定了厂址,当时这些电厂都是在长春的东北电力设计院设计的,设计院意见很大,不仅设计难度增大,而且燃料运输,电力线路出线都很困难,但当时不考虑经济,完全是为了备战,好像在山沟里,敌人飞机就炸不到,清河电厂就更加荒唐,本来在清河水库下面已经将发电厂框架建了起来,军代表一来就说,这哪行打起仗来,敌人炸了水库,发电厂就被淹了吗,结果花完钱打了水漂,有在附近山上建了电厂,还建了一座山洞电厂,据说为打那个山洞就花了王健林的一个小目标,那可是上世纪70年代的1个亿,相当于现在至少20亿,后来运行之后,由于山洞里潮湿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经常出现短路的事故,那一个亿也扔在山沟里了。现在有人笑话旁边邻国的先军政治,实际上那都是他们大哥二哥玩剩下的。
解放后成立的东北电管局,全权管理辽吉黑三省的电力建设、管理,下属的单位有发电厂、电业局、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修造企业、学校等等,是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管理着几十万的职工,为东三省的上亿人口提供电力供应,虽然当时东北的工业基础相对好一些,但是也时常限电,主要是缺少电源点,电力供应一直很紧张,但对比关内似乎情况还好不少,关内很多省份不少地方还在点着煤油灯,即使首都北京也动不动拉闸限电,那时每个家里蜡烛是必备品。
那时的施工单位,都是按照计划经济的定额计算造价,定额水平很低,因此施工单位的生活条件很差,那时最出名的施工单位是东电火电一公司和火电三公司,二公司和四公司都是三公司的留守处和一公司的分公司,烟塔公司还在三公司肚子里孕育哪。一公司由于建设元宝山电厂,因此基地就落在元宝山,元宝山电厂相当于后来所说的坑口电厂,引进法国机组,需要法语翻译,和鲁迅同时代的刘半农的儿子刘玉伦被从牛棚拎出来,“废物利用”教授一些青工法语,后来东电基建处的金耀谦就是那个学习班的学员。这个电厂的建设可以说开拓了一公司的对外眼界,对改革开放后,首先敢为天下先起了很多大的作用,三公司建设锦州电厂,基地总部建在锦州八角台。
可以说在平均主义的时代,施工单位的生活状态不是很好,而且这些单位的性质是南征北战,东挪西走,十分辛苦,一公司当时是全国火电公司的排头兵,全国各地都留下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我知道的在四川江邮就先后两次入驻,第一次是新建,第二次是扩建,挣得真是辛苦钱,到通辽电厂建设电厂,还加入工程兵系列,成为军人,很多老一辈施工企业职工都是血汗铸成的故事,记得在一公司听说一个故事,一位在外施工的职工,妻子分娩时不在家,可是妻子难产,等他回到元宝山,眼前是两具冰冷的......,他跪在地上大哭,而且当时的安全保障也不是很完善,一次一位职工从上面平台掉了下来活活摔死,工区长抱着尸体嚎哭,有人说那是哭他自己,安全指标没完成,仕途受影响,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混蛋,就是良心给狗吃了。即使现在现场安全条件好了,事故也不是完全杜绝了。
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工程选择施工单位完全是上级说的算,这个工程交给一公司,那个工程交给三公司,由上级机关平衡工程任务,最初的工程资金管理,属于建设单位包干使用,结余资金都基本留在建设单位,也不上交,后来有专门文件对工程结余有规定,就是著名的“五三二一”50%上缴国家,30%上缴给主管单位、20%留在建设单位,10%给予参建的施工单位,这个规定出台就是瞎扯淡,财务处理都成问题,结果最后结余资金都留在了建设单位。
在计划经济年代,施工单位的日子和其他单位的待遇差不了太多,可能还稍微好那么一点,但是很出官员,那时东电的主要领导不是发电厂的,就是施工单位的,电业局很少进到领导班子里。这个情况一直延伸到新千年之前。(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