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工大学 |
分类: 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
父亲调任职工大学校长,本来职工大学原来和沈阳电校在一起办公,但是沈阳电校重视的是正规的学历教育,对于职工大学根本不重视,职工大学当时的性质是为了很多没有考进正式大学的年轻人进行学历教育及职工日常培训,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职工大学在电校里面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那伙的,因此在电校职工大学的教职员工积极申请局党组能够独立出来,党组也决策将职工大学独立出来,当时在今天位置上建立职工大学,这里原来是辽宁省青年干部学院的校址,东电将校舍和地都买下来,职工大学开始翻开新的一页。
领导在和父亲谈话让他组建职大的时候,有一条说的非常严肃,严把进人关,在此之前新成立的单位,由于进人的关口没有把住,使得该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很不好,那个单位一开始的班底没打好基础,至今影响仍挥之不去,成立新单位必须打好最基础的第一步,对于今后的发展将是有着长远的影响。另外也提醒父亲新单位的费用来源除了人员工资和部分奖金及办学的基本要求之外,其他的资金需要学校自己筹措,父亲在职场那么多年,以前的单位从来没有对钱发过愁,这次可以说面临新的挑战。
最初组建时,就父亲和徐德培、刘继勋三个老同志,徐、刘是从电校调过来的,徐校长在朝阳就相识,刘校长以前不认识,三位当时已经50多岁的中年人,一开始还没有几个下手的时候,几乎天天跑东电教育处,各种办学的手续、文件、经费等等繁琐的具体事情,三位老同志不辞辛苦步行来往于东电和职大,当时学校还没有配车,也真难为这三个老中年人,不久一些电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已经到位,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另外通过车队的高广智,他的哥哥在东电车队高广多做车队队长,上级拨了一台旧的日本左舵的丰田轿车。暂时缓解了没有车的窘境。
父亲记得第一位来到职大报道的电校过来的工作人员刘老师,可能是刚刚生完孩子,穿戴不是很讲究,有些邋遢,父亲半调侃半认真地对她说,“你得注意点形象啊,这里毕竟是学校,学生都看着老师和工作人员哪”,刘老师有点不好意思,第二天就立立整整出现在父亲面前,后来的穿戴一直很讲究。另有一位调到职大从事后勤工作父亲在盘锦的老朋友崔伯伯的孩子,他从事过艺术工作,因此气质中有些艺术家的气质,即使现在退休了,看起来还是很有艺术范,崔伯伯在盘锦和父亲住独身时就经常下象棋,喝酒,1971年国庆节期间母亲带我和姐姐从朝阳到盘锦来看父亲也是熟悉一下盘锦,在盘锦那几天崔伯伯一直陪我们全家在盘锦镇内逛街,最远走到辽河边上那座桥的周围,崔伯伯找父亲的时候,我正好在父亲办公室学习计算机,看到了他,当时就是为孩子的事来的,经过考核符合条件,进入职大工作,崔哥刚到职大时,留着长发,父亲看到后,严肃地对他说,把头发减了,这里不是歌舞团,是学校,崔哥赶紧跑到理发馆,将头发剪短,回来看到父亲汇报,吕校长这样行吗?父亲逗笑了,你真是效率高啊!
当时条件不是很好,父亲向全校职工提出个口号“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开创新篇”,在办学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备情况下,原省青年干部学院尚未彻底搬走,因此两家几乎是合署办公,教室也没有腾出来,但要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办学,第一个培训班东电营销学习班就在这种条件下办了起来,在食堂间壁出来一块小地方,就用餐厅的桌椅,摆上黑板开始上课,但取得的效果很好,学员们反映不错,接下来接二连三的短期学习班相应举办,当时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食堂一个小间壁间里大家自己切羊肉,吃刷锅子,节假日里每个科室都进行像是家庭宴会一样的聚餐,当时时髦跳舞,但是没有大的空间,就在走廊里放着录音机,大家在走廊里跳舞,可以说那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人的内心是充实丰富的,而且从电专过来的教职员工也憋住了劲,要和他们比个高低。
组建期间东电组织全系统运动会,当时学校人很少,很多人不想参加,父亲决定我们一定把东电职大的旗帜插到运动场上,给大家买了整齐的服装,雄赳赳气昂昂地参加了在北陵电校操场举行的东电系统运动会,父亲在SLD掷准的比赛中一下还获得了冠军,一看职大就有了好兆头。
逐渐的原省青年干部学院彻底搬离,学校尚未正式开展学历教育之前,来了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一开始来的时候还没有课上,父亲就安排前面提到的刘老师带领这些大学生作为学校的服务员,餐厅、寝室、教室的打扫整理,都由刘老师带领这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工作,男职工搬运家具床桌子,那是职工大学创业阶段,大家没有任何怨言,任劳任怨地为职工大学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团结、敬业、奋斗是那个时期的主旋律。
这个时候办学的经费和物资还是有些缺口,父亲利用在电业局和在外事处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做了现代武训办学,父亲说最大的帮助是原东电一公司的总经理高启城和沈阳电业局局长钱家跃,还有清河电厂厂长调东电生产部做主任的刘明刚,还有沈阳铁西电厂厂长,送变电公司总经理郑宝森等等都出了力。
当时东电一公司的财务情况很好,而且有很多的学员在东电职大学习,因此父亲找到高经理,希望给予职工大学一些资金赞助,高经理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就提出一个条件,他们公司的学员是否能够先上学后入取,父亲一点没犹豫完全可以,东电一公司赞助30万元。
青年干部学院退出后,整个院子都归了职工大学,但是电源是单电源,供电可靠性很差,经常断电,父亲找到沈阳电业局局长钱家跃,在鞍山电业局当局长时,经常在一起开会,结下很好的友谊,父亲找到钱局长,希望能够解决供电问题,钱局长也是非常爽快地答应,派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而且没要一分钱,坚决支持职工大学。
当时的东电生技处长刘明刚找到父亲,介绍一位调到东电生技处的科长夫人安排问题,父亲首先让职能部门考察了一下这个人员,职能部门说可以接收,刘处长亲自到职工大学和父亲谈这个人员的工作,父亲说没问题,但希望生技处能赞助一下职工大学的办学经费,从生产计划拨付一点资金,刘处长也很爽快,赞助10万元,这些资金都用于了办学经费的不足,铁西电厂也是这种情况,父亲也想要点赞助,铁西电厂说我们没有钱,但可以提供煤炭,一下解决了职工大学冬季采暖的煤炭问题。另外当时担任送变电公司的总经理的郑宝森,一次开会和父亲坐在一起,父亲和他聊起职大办学经费和物质的不足,郑宝森当即表示,吕校长需要什么物资,可以到送变电公司库里去拿,全力支持你们办学,父亲由衷感谢这些人的帮助,郑经理当时还很年轻,通过那次接触,父亲对他的印象极好,这些帮助过职大的领导后来的发展都是蒸蒸日上。
通过这样化缘总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和东电争取政策,父亲非常感谢东电财务处主管教育口的曹女士,对职工大学很大的资金帮助,使得职工大学办学经费进入了正常状态。
在原青年干部学院院内,原来有个大礼堂,一开始大礼堂还能使用,我曾经在那里看过一部电影《神针》,电影内容是夸张描写中国针灸医术的神奇,没多大意思。后来大礼堂年久失修塌了,父亲找到一公司高经理要了些建筑材料,准备维修这个礼堂。
这时候东电领导已经换成了父亲的校友赵希正,一次基层领导会议在东电职大召开,中午休息时,赵局长和副局长赵长海来到父亲办公室休息喝水打唠,父亲趁此机会向东电领导申请能否在礼堂那个位置再扩建一栋教学楼,赵局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和在场主管教育的副局长赵长海交待,这件事就这么办了,这座楼的设计还是辽宁电力设计院一位学建筑的李彤进行了设计,一开始设计是三层小楼,父亲觉得太小了,也巧了赵希正局长再次来到职工大学,父亲在陪同领导吃中午饭时,提出这个楼能不能再加两层,赵局长当即拍板可以,赵希正局长对职工大学的工作十分支持,实际上很多是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对父亲工作的支持。
父亲亲自到东电计划处去协调落实此事,计划处的张贺处长正在开会,一看父亲来了,连忙站起来和大家介绍,这是电力系统的老前辈,您说话我们马上办,就这样一个五层教学楼顺利地建了起来,那时各单位的小型基建工程资金对于电厂电业局及施工单位修造企业等等没有给足的,很多资金需要各单位自筹很大一部分,但职工大学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因此是全额东电拨付的。
这是父亲对组建职工大学基础条件所做的工作和贡献,下面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办学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