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口往事(九)

(2020-05-01 09:29:57)
标签:

营口

分类: 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2004年1月的冬天和2007年6月夏天,先后两次去了营口的下属县局盖州农电局,盖州和熊岳当时已经并在一起了,在营口那两年从来没有到过盖州,就知道那时盖州当时的名字是盖县,后来得知原来这里名字是盖平县,而且是古代时期流放一些被贬官员或一些违反法典的人地方,文革期间我在鞍山的同学杨向东一家就下放就到了这里,他说那个时候如果蚊子叮在身上起了包,第二天在海里游泳一次,包就就下去了。可以想象这里当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附近芦屯当时那么混乱,很多人的前辈可能都是古代那些违法之人的后代,血脉中流淌着那种狂躁不羁的基因,因此古时候起名“盖平”这里。

      在熊岳那里有后来十分火爆的温泉,父亲在营口电业局工作的时候,曾经去那里享受过温泉,当时的温泉都是原生态的,父亲说挺好的,在那个年代洗一次温泉还是相对比较奢侈的。

      而我去盖州和熊岳之前,仅仅在火车上看到望儿山,那屹立在山岗上的,当时认为是石头形成的望眼欲穿的母亲形象,2001年的时候爬上那座望儿山,看到那并不是石头形成的石像,而是灰砖砌成的小砖塔,据说原来的确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石像形象,在文革“破四旧”的狂飙中,被狂躁的红卫兵砸掉了,真是遗憾!山上有很多贝壳组成的岩石,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感觉山下一马平川的平原,过去可能都是大海,望儿山远古时代可能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实际上营口在大清朝时期曾经就是非常红火的港口,鸦片战争之后是列强强制清政府开埠的重要口岸,可是由于海水退潮的影响,失去了往日辉煌,海水退潮的原因,我至今没搞清楚。

      也可能盖州这个地方地缘环境及人文相对复杂,因此能够造就淬炼人的心智,这里很出人才,营口市的官员和各大企业的领导或者各行各业的有所成就者,老家都是盖州这个地方的,从这里出去,迈上成功之路,别看县城不是很大,还真有点人杰地灵的味道。

     2004年11月23日至30日,我在营口出差工作一星期,实际上在这里工作不应该这么长时间,由于D领导临时安排任务,到本溪供电公司检查处理一个特殊事情,因此耽误了三天,回来后又工作了几天,跨了两个休息日,周一才结束。

     这次由于是在营口市内,因此有机会和时间在市内转转,空闲时间我们去了西炮台,这是大清朝时期修建的炮台,我在营口时听母亲介绍过,没去过,那时我家在营口东侧,觉得西炮台好远,而且路都是土路。修建炮台的时候没有水泥,是用姜米汤混成三合土夯实而成的,十分结实,但是甲午战争时,这里被日军军舰炮轰,毁掉不少,据说李鸿章从日本马关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后从营口登陆回到了祖国,参观了炮台,看到炮台被炸得七零八落,心里十分悲凉,又想到这里即将划给日本,情绪更加低落,老泪纵横。按照《马关条约》规定,当时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后来其他列强为了各自利益,谴责日本,日本才放弃辽东半岛的占领,否则我们或许像台湾一样,在日本鬼子铁蹄下被殖民至少50年。营口局司机吕林介绍说,他小的时候经常到这里来玩,当时还有很多烽火台,这里后来遭到破坏的是拍摄刘晓庆主演的《大清炮队》时,摄制组拆毁了不少古建筑,那部破电影一点艺术和历史价值都没有,还破坏了本已破败的古炮台,按照文物保护法,都应该追究摄制组责任。

       在古炮台回来的路上,我特意让吕林走渡口那边,2004年的时候,渡口这边和以前没有什么差别,仅仅是破旧了许多,记得渡口走出来的楼房墙上的划痕比以前我在的那个时候多了很多,整个营口西部十分萧条,很多房子破烂不堪,过去热闹的百货商店也十分冷清,还有不少的荒地。渡口的码头也是原来那样,由于是初冬,河水还没有结冻,渡船还能航行,冬天里冻成冰,人就在冰上走过,母亲有一次去盘锦出差回来就从冰河上走过对岸。

      到春天春暖乍寒的季节里,由于冰面并未解冻,很多人冒险走冰河,经常出现人身事故,最危险的一次是1978年春天的时候,冰面突然崩裂,在上面的三个人,一下趴在冰面上,正是退潮时候,河水向下游冲去,三个人在冰面上像漂流一样漂到下游,岸上人拼命救援,有一个下河被冰撞得胳膊脱臼,这时一位英雄出现了,这时一位可能平常经常冬泳的年轻人,穿着游泳裤,拿着救护绳,从浮冰跳来跳去,接近其中两个人,将绳索扔给被救护者,这时好在这两个所在浮冰,漂移到岸边不远,年轻人跳回岸边,和岸边的人们一起拉这两个人,这两个人连滚打爬,可算捡了条命,那位在河中央的,一个浪头打过来,浮冰颠覆,不幸遇难,这也是我家到老马叔家做客,他讲的惊险故事。

      吕林的老丈人家就在西部,他介绍说这里的人可穷了,喝啤酒都喝1元钱的,晚上都没几家点灯的,但是我觉得虽然很多建筑的确破旧不堪,但是建筑风格似乎很有西洋建筑的特点,尤其一道街渡口附近的小建筑真是小巧玲珑,挺有特点的,这是我1976年那次和母亲一起来营口看父亲,就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国际酒店吃饭时,这里有块牌匾介绍酒店来历,才知道这个酒店原来是中国北方关外第一个海关“山海关”的办公室所在地,后来几经变迁才建成了酒店,旁边市政府广场周围的银行等办公场所都是原来外国的领事馆或者商行办公地点,其中的一座银行原来是法国领事馆。

      大清朝时期这里肯定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洋人人来人往,可是这一切后来嘎然而止,这座城市越来越封闭,我中学一班的同学有一次在市政府广场遇见几个可能是到营口观光旅游的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到班级来显摆他们见到外国人了,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激动。

       这种场面在盘锦也经常出现,当时盘锦从法国引进了一座大型的辽河化肥厂,很多法国专家来到盘锦这里进行指导,盘锦特意修建了一座外宾楼,一开始这座外宾楼里,没有洗衣机,那个年代没有中国人看到过洗衣机什么样,后来通过北京送来洗衣机,才解决老外的洗衣问题,对于外国人也有很多限制,当时在通往“三厂”(就是现在的盘锦新区)的桥口处树立了一个大牌子,牌子上用中英文写明“外国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该区域”。有一帮似乎是四川大学的学生还住在我们长征小学的教室里,平常上班和外国专家学习,一时间外国人就像是公园里的猴一样,让市民围观,有时围观还有工人民兵维持秩序,曾经一位民兵在维持秩序过程中,由于人太多拥挤,结果摔倒,不幸被后面的一个马车压死。

      学校还专门开会,盘锦来了外国人,大家尽量不要和他们接触,如果接触他们要问的几个问题,学校都给了标准答案,一次我们学校在外宾楼前面的马路上进行植树劳动,这可是大事,纪大头校长和教务处的泼妇一样的王主任,在劳动之前如临大敌,开了一次大会,反复强调所谓外事纪律,似乎我们这些小孩子掌握了多大的国家机密一样,劳动期间,一位金发女郎推着婴儿车出来散步,由于有纪律不允许围观,学生还是挺听话的,有几个女生到推车旁,逗了逗车里的小孩子,校长和主任紧张的不得了。劳动结束后,王主任还说了句令人肉麻的话“让外宾看看新中国学生的风采”,那个年代有什么风采供外国人欣赏。

       回头说营口,虽然西部破破烂烂的,但是中部和东部已经修辑得很漂亮了,尤其是那着影响市容大盐场和火车道全部迁走,建立了崭新的马路,路边的房子也建得很漂亮,当时命名“盼盼路”,可能是当时盼盼集团出资建设的,现在这个企业是否还有都不知道了,东部的商业区也焕然一新,我家曾经住过的旧楼房已经拆除,变成了巨大的建材市场。最欣慰的是那座荷兰领事馆恢复了原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辽河晨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