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甘家口商场北京 |
分类: 北京故事 |
座落在甘家口和百万庄居民区的甘家口商场,现在已经是高楼式的甘家口大厦,后推30多年,这里是片红色的房子,就是原来的甘家口商场,这片商场和中关村附近的一个商场是同一套图纸设计施工建设的,现在这两座建筑都被新的地标取代了,从小到成年都有在这里生活的痕迹记录下来挺有意思的,就从小的记忆记录吧。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商场,是通过丁楼旁边的小胡同,穿过八号院,走出八号院的大门,大门对面就是甘家口的书店,小的时候在那里买过不少的小人书,那个书店我们经常光临,主要是小人书的吸引力,实际上是建筑部的下属单位,旁边是银行的储蓄所,戊楼里冯舟大姐成年后好像就在那里工作过。
再往前走向左拐一点就是甘家口餐厅,还有一些早点店,奶奶带着我们曾经买过早点北京特有的炸油饼,甘家口餐厅是我家经常聚餐的地方,最重要的一次聚餐是我父母和二姑夫妻结婚,就是在这个餐厅吃的饭,后来才有了我们,记得二叔说过爷爷在那次婚礼上还讲了话,二叔还说那段话讲的很有哲理,具体讲什么我忘了。
后来我们长大了经常到那里买啤酒。那个年代啤酒很难买到,餐厅里提供散啤酒,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和表弟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到这里买啤酒,带的容器装不下,剩下的啤酒我全喝了,当时啤酒是奢侈品,喝起来很过瘾。
而频繁去这里吃早餐,记得好像是1971年春节期间,由于没有沟通好,春节期间我们从朝阳山沟里回到大北京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带着哥姐弟已经转移到镇江疏散还没有回来,家里只有大姑在家,每天的早餐我们就到甘家口商场附近的小店解决,那个春节就我家和大姑及二姑一家人在家聚餐。后来1981年父亲请大家吃了一次羊肉火锅,最近的记忆就是2003年春节期间我们回北京在甘家口餐厅聚餐,那时餐厅已经鸟枪换炮,搬进了大厦的四楼。
挨着餐厅就是一家照相馆,改革开放后,爷爷奶奶和父亲兄弟姐妹五个拍摄了一张非常开心的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好,十分开心,当时父辈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事业上都有了各自的天地,爷爷奶奶笑得很快乐,那张相片的笑容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照相馆旁边是一家邮局,我对集邮的概念就是在那里形成的。
走到这片建筑物的顶端左拐就是商场的副食店,这里是我们经常去的,买猪肉时经常排队,而对面卖牛羊肉的肉摊却十分冷清,后来得知北京的牛羊肉也是限制购买,而且牛羊肉价格比较贵很少人买。除了肉和鱼,副食店里面是卖糖果烟酒的,70年代买什么都排队,即使糖果柜台也是排队,当时机灵的人就加塞儿。
在那个年代我曾经看到三位女zq,趁春节回家探亲,在商场附近采购,好像不是仅给自己买,可能要给战友们一起带东西,连续两天看到她们的身影(正好那两天我也去商场),女zq的脸上挂着十分忧郁的表情,一次排队站在我前面,听到她们的谈话,算计着钱是否够花,都需要买什么东西,其中一位说“烟必须买”,可能是给男zq的,当时烟酒也是凭票供应的,真难为她们了。
改革开放后副食店有一段时间改成超市经营了,现在副食店很多,商品琳琅满目,只要花钱什么山珍海味都能吃到。
副食店对面就是红房子百货商场,小的时候在这里买的最多的就是作业本,商场按照那时的概念还是比较大的,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交款,服务员通过头顶上的线绳夹着凭据发到收银台,收银台办完手续再发过来,空中通道挺有意思的,后来就取消了。甘家口大厦建成后我到那里买过东西,里面和普通大商场没有多大区别了,电梯上楼每层都有分工,琳琅满目,鸟枪换炮了。
商场北外侧原来是菜市场,扩建后就没有了,在它原来位置后面现在是老北京风味店,2016年还陪家里的几个老人在这里吃了一顿老北京风味,回忆品尝他们孩提时代的美味,实际上这里原来是家老北京炸酱面馆,1997年我陪我爷爷在这里吃了一顿老北京炸酱面,里面的伙计打扮得像是《茶馆》里的王掌柜,瓜皮帽红褂子,胳膊搭上白毛巾,来了客人就大声吆喝“客人三位”,上个菜或炸酱面,也是吆喝“上菜了,三碗炸酱面”,虽然有点特色,但也有点闹腾。
商场的后面是建筑礼堂,是原来建设部的大礼堂,但是对外售票,1974年那四部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我们在那里看了前三部,最后一部至今没看,1975年全国话剧汇演,这里本来上演《三上桃峰》,演了几天,突然撤下来了,几天后在报纸上看到批判这部话剧的文章,说是为某人的“桃源经验”招魂,那是巨大的罪过,因此要批倒批臭。隔一条马路那边就是百万庄了。
回到商场门口对面,老商场的时候,改革开放后这里开了很多的商摊,最多的就是书摊,我在那里买过不少书,80年代知识大爆炸,因此这里的书摊生意很红火,而且夜里也营业,有点夜市的性质,有一次遇到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小伙看好一本书,但是没带钱,央求老板把那本书先让他看,明天送钱来,态度很诚恳,老板不同意,最后押上自己的眼镜,才算拿回那本书,书摊旁边还有一个书报亭,我在那里买过一本《大众电影》,还是表姐给我的钱,后来买了第一本刚刚出版的《读者文摘》(现在的《读者》)还有上海当时出版的杂志《年轻一代》等等。
差不多商场就溜达完了,沿马路回家后来经常走这条路,不走八号院里的小胡同了,80-90年代人行道上都开了不少档口,买卖服装的居多,1993年爷爷过生日,我在其中一个档口买了一件当时比较时髦的粉色衬衫,老板要价80元,我还价20元,还真买下来了,后来整治城市市容和环境,这些档口全都拆除了。
路边的单位原来是一机部的印刷厂,后改革开放后工厂破产了,很多房子改成饭店和冷饮店,2003年在街口的一家海鲜饭店里请爷爷和小叔小婶吃顿海鲜,爷爷吃到一会说“没有螃蟹”,我们又点了螃蟹,爷爷年轻时喜欢吃螃蟹,这次吃饭很高兴,那年爷爷95岁。现在那家店也不是海鲜店了,楼下旁边的冷饮店也改了别的经营。
向前走左拐,经过迎宾馆宿舍,原来这里不封闭,现在封闭了,拐到后面那条路,走进大门(原来也没有)就到家了。
甘家口商场经过历史的变迁,从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但是情怀没有变,对于原来的红房商场并没有特别怀念,希望这里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