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形病毒肆虐祖国大陆和全球的时候,写这么一个题目,可能不是那么吸引眼球,但从两部电影里反映出来的内容,需要反思一下在歌颂英雄的同时,两部电影还是有点不同。
两部电影都是反映飞机驾驶员在飞机遇到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驾驶飞机安全着陆,保证了飞机上乘客的安全,
而且电影的题材都是来自于真实事件,《中国机长》是在飞行中副驾驶员前面的挡风玻璃突然破碎,机长临危不惧,技术高超和全体乘务人员一起努力最后有惊无险地安全着陆,拯救了整个飞机上的生命,《萨利机长》是一月份的冬天里飞机飞行中遇到飞禽卷入发动机了,使得发动机停止运行,机长努力将飞机迫降在一条河上,两部电影都是惊心动魄,看点十足。都反映了在危急时刻主人公的沉稳细心,机组人员和乘客的配合。
但是电影中反映的内容还是有所不同,《中国机长》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事故发生后,机长和副机长及乘务员乘客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令人揪心,到最后安全着陆。
而《萨利机长》对危机发生时机长和机组乘务员旅客及抢救人员的表现也进行了展示,但是感觉电影表现的主题并不是这段过程,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害,但飞机没有着陆在飞机场上,而是迫降在一条河里,很多专家反复用飞行虚拟演绎这段过程,看看飞行员在此过程中是否有不恰当地方,而且开了很大的听证会,正副机长都参加。专家轮番提问在遇到事故之后飞行员的操作,按照专家利用飞行模拟器演绎的飞行,飞机完全可以安全着陆在陆地上的机场上,而机长的表现和他在空中遇到事故一样心情很稳定,没有指责这些专家的演绎,而是根据自己和副机长当时做出的判断,重新演绎了当时的情况,按照机长的演绎,飞机最后是机毁人亡,而他们的选择是危机关头最恰当的选择,最后在场的专家和其他人员被他们说法说服了,同意了他们那一时刻的操作,最后当主持人问到副驾驶还有什么说的吗?副驾驶幽默地回答“我希望下次发生这样的事是在七月”。
看了两部电影的感触是电影虽然体现的都是英雄主义,但是《萨利机长》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虽然飞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本来应该大书特书,英雄啊!可是电影没有大书特书在飞行过程中的那段惊心动魄的片段,而是把重点放到后面的听证会上,这一过程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不是事故发生没有人员损失就万事大吉,英雄了不起,而有很多人要深入研究更加科学的合理性,在飞行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服了专家和民众,才真正认定他们是英雄。
当然《中国机长》遇到的事故和《萨利机长》遇到的事故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电影仅仅反映了事故发生后在飞机上的过程,而没有任何反思情节,飞机的挡风玻璃为什么突然破碎,是制造商还是地勤人员维保的责任,电影没有一点的表达,甚至字幕都没有,最后的结局是大团圆,张涵予扮演的机长成为大家谈论的英雄,也的确是英雄,但是如果就加上几排字幕说明挡风玻璃的事故是如何发生的,那么电影是不是就加入一些科学精神。
美国的一个航空公司在很多年前也发生过一起非常严重的飞行事故,飞机在空中顶棚突然裂开飞了出去,一位乘务员被气流一下飞出机舱,乘客被吹得很多人受了伤,机上的日本乘客受的损失最小,他们在飞机上一直按照要求绑着安全带,机长也是临危不惧,驾驶飞机在一个机场上着陆,除了那位不幸的空中乘务员,机上的人都保全了生命,美国飞机专家仔细研究了事故发生原因,最后找出是制造材料发生疲劳造成的事故。后来经过改造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那次事件也拍成了电影,但是电影不太好看,电影的重点反映的是机场救助的及时,没有反映机组的壮举。
科学精神在我们国家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就提出的“赛先生”,经过了近一百年的时间,感觉科学精神仍然不是很充实,不能说完全否定我们的进步,但是人们还是欣赏那种英雄力挽狂澜的壮举,对于科学探索求真不是太当回事。
思考我们这次遇到的疫情,13年前的非典疫情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情,当疫情肆虐时,我们的确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这13年里似乎忘记了非典的肆虐,13年来哪个媒体报道过非典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吗,非典走后这些年,一些狗仔队盯着名人,这个出轨了、那个嫖娼了、又离婚了,这些闲话题,而没有人去报道那些在科学战线上辛苦工作的科学人员,很多人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那些所谓明星。
抗击疫情,需要英雄,更需要科学,不仅是科学手段,主要是科学精神,疫情期间和滚蛋之后,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这病毒到底来自于那里,如何医制,如何防止这种大范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