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的时候,我被抽到作为评标专家到抚顺罗台山庄进行评标,这项工作十分枯燥,手机上交,不允许带各种电子设备,住的地方的除了电视就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我拿了几本书,看了一会儿,有点腻烦了,眼睛比较累,但是闲呆着确实没有意思,就决定写一篇文章吧,想了想家旁边的南湖公园,从出生到现在人到中年,大部分时间里都围绕着南湖公园周围居住,就在笔记本上手写了关于这个公园的记忆变迁。文革前及文革期间,我家距离南湖公园很近,小的时候这里是首选的玩乐之地。
从卧波桥说起吧,现在在用的卧波桥是2008年前后修建的,在此之前也是一座混凝土桥,那座桥是1986年修建的,在那之前是一座绿色的木头桥,或许我的年龄是怀旧感比较强,后修的这两座桥都没有最原始的那座木制桥好看,木桥拆掉后以为能有很好看的桥,可惜令人失望,第二座桥拆掉后,期望有好的设计桥,可是还是不令人满意,走在桥上有点关在笼子里的感觉。
还是记忆中的那座绿色木桥令人怀念,我奶奶在我的姐姐出生时来到沈阳照顾母亲过月子,曾经和我的小叔叔在那座桥上拍摄了相片,影像十分令人难忘,那时我奶奶还是中年妇女,很有风度,小叔叔还是帅气十足稚气的中学生。而这座桥也是命运多舛,文革期间,武斗的两派以河为界,相互对立,用手榴弹将木桥炸断,后期才恢复,那座桥的风风雨雨,还是见证了沈阳的历程。
而在第二座混凝土桥上我曾经看到过一幅非常好看的水墨画,一个雨天里我在亭子间里看到桥上走过一对情侣,一个打着红色雨伞,一个打着绿色雨伞,一红一绿在雨中桥上散步,甚是好看,那种意境真是当年朦胧诗中写的那样“天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在这灰色的世界里,走来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个影像一直在脑海里储存,永远难忘。

第三座桥的建成后,晚上散步时经常路过,新桥的的灯光装饰了夜晚桥的轮廓,夜晚的卧波桥还是很梦幻的。
一座小桥的变迁经历,经历了日占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文革、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未来或许还会有变化,希望变得越来越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