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大学生活,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我们当时是“八九点钟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走过春天,走过了自己,跨进了社会的大课堂。
1985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件事对电厂的同学变故很大,就是赵紫阳到鞍钢视察,鞍钢领导汇报希望有自己的自备电厂,实际上之前鞍钢有自备电厂,但机组发电量较小,我们电厂同学所属电厂就划归给鞍山钢铁公司,鞍钢当时不承认“五大”的毕业文凭,我的高中同学证实了这点,对同学们的职业生涯有很大影响,如果不划归鞍钢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东北电管局对“五大”毕业生没任何歧视,和正常大学生一样入了干部籍,电厂的同学里只有李全泰同学回归电业局,电业局的同学没有受到影响。
同学们这几年聚会一直提到非常感谢我的父亲,当时办了这个班,父亲是鞍山电业局局长,不愧于他所毕业的清华大学,对企业管理尤其是教育十分重视,在技术人员短缺的时候,他建议办了企业“七二一”大学,不是文革时期的“721”,整天搞大批判,而是真正学习技术知识,后来上面有政策,不允许企业私办大学,文凭将不会承认,那时这些人即将毕业,父亲挖门子找关系,帮助这些人好像最后获得四川电力局职工大学的文凭,得到社会承认,还和电厂合办了一个技术上的函授教育学历教育班。
而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现财务及计划等工作岗位缺人,我们班同学刘舒到局财务科工作之前,当时在海城供电局工作,老家是营口的,在海城供电局觉得没意思,和营口局联系好后,就和父亲谈是否能够调到营口电业局工作,父亲问了他从事什么专业,他回答“是财务,而且毕业于东北电管局举办中专班”,父亲二话没说,“财务的,我们局财务还缺人哪,别去营口了,明天到财务科报到”,第二天就成了,刁素珍同学的情况和刘舒同学情况差不多“,她上财务科之前在变电所当工人,父亲去变电所检查工作,刁素珍很会来事,和局长攀谈起来,父亲问她上过什么学校,她说学过几天的财务,父亲就当机立断,”明天你到财务科报到。财务科缺人“,第二天也就成了。
父亲还做了一件好事是后来成为辽宁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的陈文斌,当时陈文斌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东北电管局主管干部的人按照那来那回的原则,将他分配回到鞍山电业局(他家是海城的),他见到我父亲,父亲从事电力工作多年,看了他的简历,和他说“你的这个专业到电业局白瞎了,应该到东电调度局,能够发挥你的专业,这样吧调度局局长丁肇奇是我的校友,我写个推荐信,你直接找他就行”,陈文斌拿着推荐信找到丁肇奇,丁局长一看是父亲推荐来的,和陈文斌说“老大哥推荐的一定是人才”。看了简历和专业,马上和干部处说这个人我要了,到我这里来吧。父亲做这些事可以说是改变这些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企业管理人员的严重缺乏,就办了这个电大班,我们办这个电大班时,东北电管局还未上到议程,工作后接触一些在大连电校电大毕业的电大生,得知东北电管局那个时期知道鞍山电业局办了电大班,而且东北电管局各下属单位及机关管理人员十分缺乏,才着手在大连办了电大班,可以说父亲那时的意识非常超前。我们班同学的人生轨迹也从电大班改变了。 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当年上学的培训中心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无影无踪,代之为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住宅区,好几个同学都住这里,这里风景秀丽,是鞍山观看二一九公园风景的最佳观景台,在这里坐在家里的摇椅上慢慢聊着往事,将是很浪漫故事。
三年的学习生涯是人生一段美好时光,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进了感情,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真挚待人,对我自己来说三年的学习生涯还是有点朦胧,后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更多东西,我们大家从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过到下午三到四点钟,曾经享受过成功的喜悦,感受过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有成绩、不足、缺憾,过去的磨擦和不愉快都放下忘掉,记住美好的往事,幸福就在你的心里,大家都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后17年之内,正是国家激情建设新中国的阶段,而后遇到文革荒唐岁月,而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二次建国,在这激情燃烧的80年代,我们学习工作,为这个国家社会,乃至家人都做出了贡献。我们的心永远年轻,心胸面对大海,大喊一声“我爱你,这个世界,我无愧于你”。
用一首改编过的老诗作为大学时光回忆的结束。“我愿意我们能够住在靠近的地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都在一起,我们的欢乐和苦恼都是一样,心在一起就好,一起分担忧伤,什么事都会有个商量,不会作假的人就不会结结巴巴说谎,昨日里我梦见,受苦的人已经喘过气来,不再受到压迫,眼泪已经属于过去的时光,我们不约而同地记住那段美好的日子,私下里起个名字来称呼我们的“大学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