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吴广场出来,在路边我们搭上出租车,奔向下个地方金山,镇江的司机都能聊一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在路上路过一段十分热闹的街区,司机介绍这里就是近些年挖掘开发建设的西津渡,现在是镇江著名的旅游景区,我设计的路线就是最后到这里,因此汽车拉我们到了金山,在金山旁边的小饭馆吃完中饭,就开始金山之行。
由于到了中午,金山里的人比前两个地方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金山是镇江最著名而且历史悠久的景区,对比前两次来这里,金山寺已经修建得金碧辉煌,尤其是对比1986年那次,当时我们来时这里人很少,山下的僧人摆了一个捐款箱,鼓励游人投钱捐助修建大雄宝殿,那个法海洞边曾经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僧人,在洞口盘腿诵读佛经,我当时很奇怪,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对于宗教这个曾经在文革中被抹黑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很多时候认为很多人皈依宗教,都是在人生中遇到很大的坎坷,才会有的行为,在洞口盘腿诵经的僧人当时看起来也就40多岁,双目闭合,左右晃动上身,口中发出很大的声音诵经,读的什么我不了解,但其虔诚的态度很令人尊敬,他瘦弱的身躯里或许隐含着很多的故事和经历,或许磨难,文革十年很多人都经历过磨难,这个僧人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的金山上光秃秃的,除了那座慈寿塔以外还有就是一些栈道,另外小时候印象深刻山上的悬崖小道一直在我心里惴惴不安,那条道在1986年去的时候就消失了,法海洞仅仅是个小洞口,里面空间很小,透过坐在洞口旁边诵经的僧人,就能看到底,在洞口上面有三个字“法海洞”才知道这里是著名的那个一直在神话故事里扮演负面角色法海和尚的苦修之处,而金山寺历经辉煌和多次磨难,从她东晋年里南梁武帝建立之起,这里曾经是江南著名水陆法会的举办地,很多的僧人都到这里拜谒,包括一位著名的日本僧人,他是一位画家,回去后画了金山寺的画像,这幅画像成为日后很多学者研究金山寺的宝贵资料,金山寺原有两座塔,一座是是荐慈塔,另一座是荐寿塔,后来金山寺七毁七建,双塔在明代坍塌,清光绪年间重建单塔,恰逢慈禧60大寿,因此起名为“慈寿塔”,金山寺原来在长江中央,和今天的焦山位置相仿,在滚滚长江流到此地看到这么一个金碧辉煌的小山寺庙岛,的确心旷神怡,而小时候那次来的时候,虽然从清朝时期这里就和大陆连接,但长江主干道还在金山脚下流过,当时在那个悬崖狭窄小道上,看到江上很多船只在江面上穿梭或停留,当时影响非常深的是那时候的船很有意思,那个形象用文字很难表达,现在猜想可能是船帆下落,很多的桅杆都在船上平放着,在上世纪60年代我家有一本蓝图白底的画册,曾经看到过那些船的模样,今天或许再也找不到了,而现在长江主流道已经北移,金山成为镇江打造的金山湖里景观。
金山的故事除了《白蛇传》里那个神话陈芝麻烂谷子故事以外,还有很多人文历史典故,大文豪苏东坡就和这里很有渊源,而且留下了金山“四宝”里著名的镇山之宝玉带,还有那首著名的东坡歌咏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写作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康熙大帝来到这里留下著名“江山一览”的著名墨宝,现在金山上屹立,还有很多的历史典故,说也说不完,我们是旅行者看到和听到读到的故事都是前人的故事,我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故事。
今天的金山与当年不能同日而语,1986年时光秃秃的山上被金碧辉煌的庙宇所覆盖,大雄宝殿也建起来了,法海洞也不是就那么一个洞口,也被庙宇装饰在一个小屋里(人太多,没下洞口去看),康熙大帝的御碑也屹立起来了(以前没见过),在山顶上看镇江和长江十分宽阔心旷神怡,走下山去看当年我们傍晚看的风景“天下第一泉”,我的记忆里曾经是天下第三泉,或许我的记忆有误,从金山寺到第一泉的路上,这里完全没有过去的影子,当年我们来到这里时,是从金山寺外面绕道,而且一个池子周围没有多少游人,很静谧安详,而现在全都划进了金山景区,在到达她的路上,正好是金山寺的东边,这里是望金山的最佳观赏点和拍摄地,我们几个在这里尽情享受金山的美景,拿出相机从各个角度拍摄金山的风姿,蓝天白云湖光山色,天水合一,青草依依,十分壮观美丽。想象中古人从长江上游一路下行,中间突然看到这么诱人的景色,无人不会不停下来欣赏这世间美景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洗涤和激情。












在第一泉的湖边,这里可以是一个亲水平台,坐在湖边,将双脚在湖水里清洗,感受一下长江水的温润和清澈,的确十分享受,同行的同事给我拍摄了不少相片,调侃我像个大孩子,旅行中的各种感受的确很有意思,到了第一泉的池子旁边,这里已经是游人如织,大家竞相拍摄那个陆羽书写的“天下第一泉”的碑匾,溜达一圈就到旁边的游船码头乘船回到金山大门附近的码头上,金山差不多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