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派文化

(2011-06-28 21:31:38)
标签:

吴音莺

海派文化

流行音乐

宋氏家族

鸦片战争

分类: 上海滩

   晚上,学校组织了一场沙龙,请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王勇先生,给学员们讲授上海20-40年代的流行音乐,可以说这个讲座十分有趣,给紧张的学习代来一点缓冲,也让大家了解了那些在上个世纪曾经红遍上海滩全中国乃至全东亚的流行音乐歌手,黎锦晖和他的女儿,可以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周旋、白光、李丽华、吴音莺、王人美、欧阳飞莺等等当时风靡华人世界的流行歌星,尤其是吴音莺一直唱到几乎是生命的终点,80多岁才停止了演唱,教授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当时流行音乐的盛况,而且交代了这些人一生的命运和最后的归宿,他讲得这些明星仅仅是当时星海里的几个星星,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群星璀璨,不仅是流行音乐,电影、话剧、歌剧、舞蹈在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是领先,另外当时上海聚集了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画家,建筑家,我们天天唱的国歌,也是那时海派文化中诞生出来的,上海文化的确有舶来的因素,但是中国人没有局限于舶来品,而是发展和转化了自己代有鲜明特点的海派文化,可以说海派文化影响了中国了很多年,可以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各种文化的熔炉,中西结合、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中国独特的海派文化,即使中国最荒唐枯燥的60年代-70年代,上海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精神上的食量。

    可是海派文化最近些年来越来越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了,来到上海的人,很多是在挖掘过去年代里,那些辉煌的岁月留下的繁荣影子,老建筑、老歌、老作家,那个活时没有多少轰动,死后多年还让人研究的张爱玲,至今仍是人们的话题,蒋介石、宋氏家族、鲁迅、胡适、夏衍、瞿秋白等等在上海的足迹仍是人们关注点,上海电影的辉煌早已让出位置,谢晋去世后,上海都没有了能够撑起门面的大导演,曾经令国人痴迷译制片的配音已经没有了声音,这里已经不是流行歌曲的集散地,现在已经是南有香港北有北京占领流行音乐的前沿,作家也没有当年的那种人才济济的场面,现在来到上海经常看到的是周立波在舞台上用滑稽戏做出的脱口秀,他可能就是目前海派文化的代言,海派文化是消亡了还是另有出路,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哪?可以说1949年之后,虽然上海仍然延续着过去海派文化的脉络,但是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吃老本,没有进一步发展,回想50年代--80年代上海拍摄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旧上海的艺人撑门面,他们虽然演技出众,但人毕竟会老的,老人逝去,带走了很多东西,新东西没有生命力,即使这些年里看到上海拍摄的著名电视剧都很少,虽然上海近些年里经济发展成就卓著,但是对于文化的东西感觉不是很多,虽然看到很多的创意园,但不少和北京798和宋庄差不了太多,甚至有的成为卖画的小商店,还有就是上海对过去的老建筑虽然进行了保护,但是对于那里宣传得并不是很够,我买了一份上海交通图,里面的介绍还是外滩,陆家嘴等地大路货的介绍,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官邸介绍牌上仅仅说是爱庐,没有说明是谁的爱庐,本人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会将所有上海过去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旧居,都拍摄下来,做成一本旅行册,便于旅游者对上海深度游。

    上海曾经中国新文化的带头者,不仅需要城市外表的辉煌和对历史的尊敬,更需要新鲜的文化来充实这座美丽的城市,上海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